?
建构一个美的理想国?
?
高行健在《关于〈美的葬礼〉—兼论电影诗》一文问道:“可不可以有一种文学电影?”而这种文学式的电影、或说电影式的文学,就是他所称的“电影诗”。他的目的是寻求另种电影的艺术语言与结构,同时也说明以他的审美标准,要达到“诗意”,写作诗不会是唯一的方法,也能以画面和镜头的剪接为本,构成诗意。
出神入“画/话”:高行健的电影诗学讲座现场
对于形式的自觉,高行健非常早慧。他自言在1958年,他18岁时就发觉“写诗的时候有跳接,和电影蒙太奇非常相似,‘早于’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提出电影诗性论”。徐明瀚指出高行健是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他自身的自由空间,毕竟当某一形式的创作已经发展出某些典型或呈现极端,高行健索性开创出第三条路,他的电影诗乃提出了电影思维方式上的一种革新。这种跳接出现的落差,亦可看作高行健用诗与影像响应了小说《灵山》中最著名也最晦涩的“你、我、他”不同的视角所呈现的空间、及其所铺陈出的一部自我对话录。
出神入“画/话”:高行健的电影诗学讲座现场
徐明瀚指出高行健电影纪录城市倏忽即逝的美感,如同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所界定的现代性,亦有启示录、箴言式的警语,电影中说道“这个世界的美的消失了,只剩下广告,只剩下政治宣传;这个世界的音乐都消失了,只剩下声响”,徐明瀚认为很难说高行健是否主张当代社会应该剥除表象而呈现一种无调性的状态,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人文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贯串了高行健目前为止所拍的三部电影。
出神入“画/话”:高行健的电影诗学讲座现场
孙松荣表示,高行健要呼唤文艺复兴代表他对古典精神的重溯。进一步看高行健电影如何演绎,电影中可见他信手捻来皆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学的举例,不见任何中国文化的线索;再者,他的水墨画重在写意而不用工笔,突显人的主观与气韵生动。文人精神所强调的高度的创作自由,正如高行健诉求的自由与人文。高行健称他心中没有主义、反意识形态,“世界要毁灭了,美都消失了,死神无所不在”,那么他如何想象现世毁灭之后的状态?他透过创作所反映的思想究竟是绝对的“空”或是“无界限”?
△ 徐明瀚 ? ?▽ 孙松荣
这一切关于“电影诗”理论的提出、关于不同艺术形式的互相穿透、关于形式中表露的对自由的想象与人文关怀,关于高行健以去政治性所表达的政治性等诸多议题,在2016年6月25日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一馆的“出神入‘画/话’:高行健的电影诗学”讲座中已有讨论,两位讲者徐明瀚、孙松荣也各发表了一篇评论,分别是刊载于2015年7月《今艺术》的“出神入‘画/话’:高行健的电影诗学”以及2016年6月28日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ARTALKS的“政治赋格曲:论高行健的‘三元电影’ ”,供读者回顾讲座当天精彩的对话。
出神入“画/话”:高行健的电影诗学讲座现场
合作单位
联合文学
联经出版公司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