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史学者水中天先生曾说:“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特色之一,是画家普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兴趣日增。顾黎明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研究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以民间木版年画为自己的创作资源,将木版年画鲜明饱和的色彩和绵密回旋的线条,重构为具有抽象意味的现代形式。强烈的色彩变得和谐厚重而不失其饱满,形象原有的特定民俗内容被淡化,实用的节令指向被解构为具有高度形式感的纯艺术。”顾黎明的门神系列是他用民间木版年画为创作资源,把模仿年画的制作过程当作一种切入这一传统文化中的有效手段。顾黎明对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热爱与执着,自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二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中,仅“门神”题材竟画了200多幅作品,当然这其中不计那些因不满意而扔掉的不成熟的作品。
▲顾黎明创作中
▲顾黎明《福、禄、寿之二》布面油彩195×140cm 2016年
此次“借喻·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是顾黎明从艺30年以来的回顾性展览,展览分为“门神”、“汉·马王堆”、“山水赋”、“敦煌研究”和“佛造像”五个部分,涵盖油画、版画、陶艺、综合材料等多种表现方式,作品共计170余件。
“借喻”意为“借古喻今”,“借古喻今”的创作理念及方式始终贯穿于顾黎明30年来的艺术创作中。顾黎明曾说:“我喜欢这种‘借古喻今’的方式来营造一种现实的在场性,将过去的事或物转换成现在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把两个类似的事或物,交换了场景和时空,然而这种交换本身就是制造问题,颠覆了习惯的在场的顺时秩序,让观看的人在非现实顺时的秩序中感受时空的变迁和驻足的情愫。因而这种非线性的空间切入,挟裹着种种因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承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让各自的元素失去它们原有的固化状态,迫使我在调整中重新认识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符号元素。”
80年代末:以抽象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古代楚汉服饰
▲顾黎明在《汉—马王堆》作品前1993年
▲顾黎明《汉—马王堆服饰NO.2》油画1989年
顾黎明,1963年生于山东潍坊,198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师从张洪祥学习油画,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研究与创作。顾黎明在艺术实践中对创作题材和风格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年代,顾黎明把最为宝贵的青春留在了萨特、叔本华、尼采、加谬、罗素、陀斯妥耶夫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以及凡高、劳森博格、德·库宁、塔皮埃斯、超现实和达达派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上。正是这个环境氛围的培养了顾黎明以怀疑与反思的态度对待事物。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顾黎明在汉代马王堆服饰的图片上看到了抽象语言的新的表达的可能。熟知西方艺术的他决定用抽象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帛制衣服和饰品,但是画中的颜色却以黑白为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顾黎明看来,有千年历史的马王堆长期被埋没,原本雍容华贵、织制精美的衣制品已被霉烂,想以黑、白、灰为主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通过运用抽象的语言来表现一种秩序与紊乱、绚丽与腐朽,其中掺杂了一种怀旧感。同时,正是这些因素使他逐渐明确了自己艺术发展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马王堆亦使他后来能从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废版’中得到了启示。”
90年代初:创作着眼于综合材料的实验
▲顾黎明《汉·马王堆之四》?纸上色粉笔、蜡纸油彩及树脂胶等,50×25cm,1998年
第二阶段为90年代初至2000年,顾黎明继续借古喻今的创作方法,此时的作品更加抽象化、符号化。顾黎明仍继续马王堆题材的创作,融入了自身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创作中开始着眼于综合材料的实验。比如在《汉·马王堆之四》和《汉·马王堆之五》中运用传统民间撕纸技艺来表现,画面中像纸张、绳子等各种各样的现成材料在画布的二维空间中相互叠压和排列,作品呈现出一种矛盾与冲突感,是对物质世界繁杂、无序状态的展现。这一阶段的探索实验为其最终独特艺术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顾黎明《汉马王堆之五》 纸上色粉笔、蜡纸油彩及树脂胶等,50×25cm,1998年
为何顾黎明会着眼于用综合材料表达自己的观念?首先,顾黎明喜欢将各种媒介材料拼置在一起所产生的偶然变化。其实,使用综合性材质,不是把不同材质的特色涂抹成一种统一的材质感,而是让不同材质本身具有独立传达观念的可能性。顾黎明曾说:“尤其我用借喻的方式适合不同拼置的材质表达,那些材质通过绘的方式可以转承一个文化背景,就像宣纸和透明蜡纸、墨和色粉、木炭和铅笔等等,自身的不同质地传达出不同时代的视觉信息。这是一个臆想的多重空间,材质遗留的痕迹不只是事件的再现,更是穿越现实的追究与质疑,这些痕迹可以勾起我们对历史情怀的眷恋,同样也能够反观我们现实的境遇,印记着我对现实的关怀和历史的纠结。我时常在隐喻的传统之形与现实即兴之形,传统材质之痕与现代材质之痕间游走、释怀,试图借助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等双重性来“触摸”不同的感觉。”
2000年以后: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构
▲顾黎明《麒麟送子-- 线板 蓝色版 》1999 年
第三个阶段约为2000年以后是其艺术的成熟期,从马王堆系列到门神系列是顾黎明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从马王堆系列更多地看到顾黎明运用西方抽象艺术符号,门神系列中的中国传统符号是显而易见的。上世纪90年代的综合材料绘画实践,让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对画面构成运用自如。《门神》系列是顾黎明在画面中对传统民俗文化开始进行解构。他把传统民俗文化图示视作一种介质,通过这种介质将当代艺术的特色展现出来。文化和当代艺术理念在画面中转换融合的结晶,用油画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展现出了中西两种文化意识观念。
▲顾黎明《吉祥富贵-- 线版 三色版之一 》2000 年
▲顾黎明《尉迟恭-黄色版》布面油画?116x80cm 2000年
▲顾黎明《万年作家庆》 2005年
根据度娘的解释,门神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其主要作用是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而门神可分为捉鬼类、祈福类、道界类、武将类和文官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抓鬼的钟馗、武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些人在年画中很常见。
▲顾黎明《五子文官 》2008年
▲顾黎明《秦叔宝—绿色版》布面油画162x114cm 2010年
纵观顾黎明《门神》系列,画中的门神是不完整的,这种残缺感是他想表达的,即现在我们对门神为代表的这一类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其次,画面中的木炭笔线和油画处于一种交融状态,油画颜色是平涂的,很薄,而油画是画厚容易,画薄难。再次,与传统的年画相比,他画中的红色、绿色等颜色纯度降低,画面显得更为和谐,有一种朴实的味道。顾黎明木板年画的灰色是在年画的对比色使用中产生的,它既保留对比色的用色关系,又把这些大红、大绿压缩在一种灰暗的色彩空间里,这会使人感到神圣、悦目的年画被陈腐和冷漠所笼罩,这也许是顾黎明作为现一代人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夹缝中的具体感受。
▲顾黎明《持锤门神》布面油画110x64cm 2012年
顾黎明的画中还有种拼贴感,这既源于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对他的启发,又源于熟悉年画的错版或者漏板。关于错版和漏板,这就要谈到他的家乡山东潍坊的杨埠,在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漏版或错版的现象民间艺术人统称为“废版”。形成废版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轮廓与色彩没有合位色块与色快互为“跑色”(重叠)或者是套印的前后版的顺序被颠倒。这些被废弃的版使得原本极其完整的年画图式出现了混乱和失真的现象。顾黎明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肢解在模仿时所遇到的原生态的图像问题。
简而言之,顾黎明想表达的是我们和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是属于一个紊乱状态,尤其是一种紊乱的精神状态。
结语
从顾黎明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形象还是色彩,都是从传统中抽取的,马王堆和民间门神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他用这些历史的典故和材料,来反映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这些痕迹可以勾起我们对历史情怀的眷恋,同样也能够反观我们现实的境遇。”
作者:陈小利
编辑:张丽敏
{{flexible[0].text}}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