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主义建筑师,一种关系到当地人民种族、地域和当地“方言”的建筑语言,”Paul Oliver,《世界地域主义建筑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的作者这样写道。但不幸的是,因为现代建筑技术快速扩展的“身份及文化活力的缺失”,传统的建筑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建筑评论》杂志称之为“全球通用建筑潮流”。钢铁、水泥和玻璃建造的高质量建筑随处可见,而诸如土砖、稻草或是泥炭之类的地域建筑技艺则同落后联系在了一起。讽刺的是,这些当地的建筑方法却远比那些天天讨论可持续性重要性的当代建筑更环保,并更具有文脉意识。正因当今全球化洪流泛滥,大量的地域性建筑与文化知识正在消亡殆尽。
1. 活根桥, 梅加拉亚邦, 印度
? Flickr 用户 Ashwin Kumar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这种技术位于人类居住地中可能算是最潮湿的区域——梅加拉亚邦季风季节的河流远比旱季来的激烈而迅猛。为了过河,居住在当地的卡西(Khasi)部落利用竹子建桥,但这种桥仍不足以挺过季风季。于是180年前他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牵引橡胶树的根,让其缓慢长成一座桥梁。结果足以承载50人的重量。梅加拉亚邦的这种活根桥需要25-30年的时间生长,并且随时间变得越发强壮。当地已经有不少活根桥经历时间的考验,生长成了满足功能需求的结构体,但是最近25年间这种技艺却在消亡。对于当代世界,几十年的造桥时间显得过于漫长,特别是一座钢结构或是混凝土的桥梁仅需花费相对而言弹指一挥般的时间。但是这些当代技术却完全没有了原来的魔力。
2. 古龙西彩绘, 布基纳法索
? Flickr 用户 carsten_tb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古龙西(Gurunsi )的石绘艺术虽然从洞穴中转移到了建筑上,但至今仍然存在着。当泥土小屋建造完成后,房子的立面会覆盖泥土、牛粪、黏土、碎石和粉笔制作的精致的几何图案彩绘。古龙西的妇女每隔4-5年就会重新绘制这些房屋上的壁画。图案往往有着特殊的寓意,包括丰收的土地、摇摆的青草或是男性的服饰。每座房屋上的彩绘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其中居住者的品味。最终整座村庄都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及文化的表达。
3. 哈兰蜂窝住宅, 土耳其
? Flickr 用户 sarah_c_murra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在土耳其南部的哈兰镇,由土砖、砖块和石头建造的,形如蜂窝的住宅是曾经风行一时的潮流。这种圆顶房屋建造之迅速,可以满足当地游牧人民迅速躲避酷暑严寒的需求,却又不是帐篷那样的临时结构。边上的小洞可以循环冷空气并进行通风,而穹顶的顶部作为窗户。这种圆顶的形式大大减小了表面积体积比,可以在严冬月份中减少热损失。而因为当地的游牧文化慢慢转变为了定居文化,这种房屋现在很少作为住宅使用了,大多数成为了储藏空间和谷仓。对于他们社会而言,这种房屋已经不再具有价值,于是现有的房屋都处在了衰败边缘。新建的住宅同这些蜂窝住宅缺少文脉上的联系,而它们的建造技艺也已经消亡了。
4. 勒索厄海草屋顶, 丹麦
? Flickr 用户 seier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在丹麦北部的勒索厄(L?s?)岛上,有着悠久的利用海草建造屋顶的传统,通常使用的材料是鳗草。岛上成功的海盐工业使得当地大多数树木都被用于为炼盐的窑提供能源了,只留下少部分用于居民的房屋建造。因此,使用海上漂浮的来自船只残骸的浮木以及鳗草进行建造就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选择。这些材料因为海水的沁透百年都没有腐坏。但是1930年代,一场真菌感染席卷了当地超过200座房屋,使得最终只剩下了19座残留。当地一直在为保护剩余房屋而努力着,但是每平方米屋顶就需要消耗300公里的鳗草,因此修复勒索厄当地房屋并非一件易事。并且岛上的植被再造也加速了屋顶的腐烂;周围的树木阻挡了屋顶周围的海风,使得海草的根系开始腐烂。幸运的是丹麦人并没有放弃,尽其可能地保护当地建筑,即便是一个世纪前随意建造的第一片海草屋顶。
5. Ma’dan 苇草住宅, 伊拉克
? Flickr user davidstanleytravel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Ma'dan 人,又称沼泽阿拉伯人(Marsh Arabs)居住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点的沼泽地带。他们利用沼泽中大量的苇草进行房屋建造。将苇草捆扎成柱子,拱券或是墙壁,一座房屋在三天以内就可以建好。有时这些房屋会漂浮在被称为“tuhul”的小岛上,其他时间就在随波逐流。如果精心打理,房屋可以维持25年的时间。但不幸的是,在萨达姆·侯赛因统治的时期,沼泽阿拉伯人因庇护政府认定的国家恐怖分子及敌人而遭到迫害。因为沼泽被耗尽,他们不得不搬离寻找充足的食物,因此人口在世纪之交从50万锐减至1600人。十年之后旧的政权被推翻,大坝也被破坏,沼泽重新扩展至原先50%的面积,为沼泽阿拉伯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遇。
6. Goahti 住宅, 北极地区
? Flickr 用户 trondheim_bjarkiv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萨米人居住在挪威,瑞典和芬兰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科拉半岛地区。许多人以打猎和打渔为生,但却因其放牧驯鹿而出名,虽然如今只有10%的萨米人从事这项活动。Goahti 式建筑是其生活方式的核心部分,用于长途旅行中的可移动式居住。驯养的驯鹿被用于拖拽结构需要的曲杆,杆上面往往覆盖了苔藓以获得更好的热效能。而之后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这种建造方式被大大减少,因为运输这些大型的曲杆非常不方便。取而代之的是萨米人在旅行中使用的著名的 lavvu 帐篷结构。Goahtis 房屋开始被用于长久定居时饲养牲畜,直到二战的时代。现在,萨米人往往倾向于居住在普通的住房之中,这些房屋与北欧地区随处可见的建筑已经别无二致了。
7. Chibotte 建筑, 法国
? Flickr 用户 chrispark1957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2.0
这种 chibotte 建筑由法国上卢瓦尔省的葡萄酒酿造者建造,是一种利用干燥岩石建造,用于在葡萄地中季节性定居的临时小屋。直到1920年代之前,葡萄地拥有者一般在夏日的星期天居住在自家的 chibotte 小屋之中,后来就被更佳舒适的住所取代了。因为上卢瓦尔省的维莱区域为火山平原地貌,这种小屋一般利用建造葡萄园时挖掉的玄武岩等火山岩建造。其拱顶使用了一种分成两层的技术:内层的岩石向外具有一定角度,而外层岩石向内具有一定角度,两者互相支撑。
8. Ab-anbar 建筑, 伊朗
? Wikimedia 用户 Zeresh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这是一种波斯的蓄水装置,ab-anbar 为伊朗的城市提供了用水。其地下水库有时位于地表20米之下,其拱顶可以阻挡水蒸发以及任何可能的污染。这种建筑由砖及一种被称为“sarooj“的泥浆建造,密不透水。一种名为“Badgir”的通风装置将风送入其中为水降温并且避免了水在穹顶上形成冷凝。在沙漠之中,这种建筑非常重要,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往往与一些重要的建筑,例如清真寺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水管被引入当地之后,这种 ab-anbar 建筑就慢慢消亡了。它们现在大部分只存在于旅游景点了。
9. 马来房屋, 马来西亚 和 新加坡
? Flickr user tukangkebun licensed under CC BY-ND
南亚的地域性建筑,就像是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利用当地的材料建成。而对于南亚来说,这种材料就是木材。不幸的是木头在热带潮湿的气候中很容易腐烂,因此需要对建筑经常进行维护。为了应对潮湿和炎热,传统马来房屋具有大量开孔的设计,利用穿堂风为建筑降温。大型的悬挂屋顶使得无论日晒雨淋都可以打开窗户,这些极端天气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建筑同时具有在暴雨时引入新鲜空气的功能。但是这种被动的空调系统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慢慢丢失了,南亚那些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气候应对设计的房屋都装上了空调。
10. Bandiagara 峭壁, 马里
? Flickr r TREEAID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这里也被称之为多贡(Dogons),东边的289个村庄位于马里特有的砂石高原、峭壁及平原地貌上。多贡却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在15世纪以来将这里建成了可以抵御各种攻击的防御地带。尽管这里有百年历史的对应险恶地形的建筑知识,多贡的社会环境却不可避免地被城市化了。不仅导致了地域性建筑和相关知识的减少,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其中融入了旅游和其他价值体系。为了保存现有的场地,Bandiagara 于1989年被列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11. Mugsum 泥屋, 喀麦隆
? J. and M.F. Ostorero 2003 来自 Wikimedia licensed under < a href='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deed.en'>CC BY-SA 3.0
Mugsum 当地的人们利用场地上大量的苇草建造家庭房屋。这种房屋具有拱券的形状,利用最少的材料完成了最大的负荷承重。为了建造9米长的拱券并对其进行维护,立面上创造了实用的脚架,并且也为房屋增添了一些美学元素。与土耳其的哈兰房屋相似,Mugsum 的房屋在屋顶上也有开孔,作为烟囱以及洪水来临时的逃生出口。在水泥结构发明的百年之前,Mugsum 泥屋就因其低价高效而闻名遐迩。但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改变了,泥屋已经过时,这种建造方法也大量减少。
参考:
“Africanpaper.pdf.” Accessed February 15, 2017.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liff of Bandiagara (Land of the Dogon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ccessed February 15, 2017.
Miles, Paul. “The Danish Revival of Seaweed Thatching.” Financial Times, August 30, 2008.
“Musgum Mud Huts.” Wikipedia, January 30, 2017.
?zdeniz, Mesut B, Ayhan Bekleyen, I.A G?nül, and M Yildirim. “Vernacular Domed Houses of Harran, Turkey (PDF Download Available).” ResearchGate, December 1998, 479–85.
Puiu, Tibi. “The Mesopotamian Venice: The Lost Floating Homes of Iraq.” ZME Science, December 16, 2014.
Saeidian, Amin. “Ab-Anbar, Sustainable Traditional Water Supply System in Hot Arid Regions, Remarkable Example of Iran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hshahr Branch, Islamic Azad University, Mahshahr Iran, March 20, 2013.“Chibotte.”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ovember 3, 2016.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omfort Futures. Accessed February 14, 2017.
“Goahti.” Wikipedia, January 13, 2017.
Vallangi, Neelima. “India’s Amazing Living Root Bridges,” April 13, 2015. Accessed February 14, 2017.
编辑:胡天宝;翻译:杨奡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