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玛尔·波尔克
Sigmar Polke
﹀
﹀
编者按
Sigmar Polke(西格玛尔·波尔克,1941年2月13日- 2010年6月10日)是二十世纪最“贪婪”的实验艺术家之一,德国画家和摄影师。1953年波尔克全家由东德逃往西德杜塞多夫定居,12岁的波尔克第一次见识到西德经济奇迹所带来的冲击与矛盾,这个世界全然倒转的印象深深印刻在波尔克的脑海里,“消费”与“媒体”等出现在自由国度的主题也于此后成为他的创作核心。
展览
I live in My Own World, but It's Ok, They Know Me Here.
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未尝不可,他们都了解我。
谈到西格玛尔·波尔克进入艺术史并在半个世纪以来声名显赫还要追述到他六十年代与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以及康拉德·卢克(Konrad Lueg) 在气氛活跃的杜塞尔多夫共同宣告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这是针对当时的民主德国所颂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发的一个极具讽刺意味口号。
西格玛尔·波尔克在德国西部的埃菲尔山脉,1993.
这段时间约瑟夫·鲍依斯(Joseph Beuys)正执教于那里的美术学院,美国波普盛行、达达派和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作品风靡。激浪派艺术家们激烈地辩论着艺术与生活的意义。波尔克和朋友们一道决定用绘画向消费社会和狭隘世俗的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梦幻世界展开辛辣的讽刺与挑战。当时德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无非是领略异国风情的旅行、物质上的享乐、美女海报的色诱和时尚的家居环境。在美国艺术的影响下他们形成了一个被戏称为“德国波普”的艺术形式。他们所涉及的题目不仅是随处可见的媒体图片,更加直对各种主流艺术门派。波尔克以他1968年创作的一幅题名为“现代艺术”的作品挪谕构成主义和非正式风格的抽象。他没有停止对当代艺术的针砭,而同时当代艺术家们开始最随他日见加快的特立独行的步伐,他丰富的绘画创作与异乎寻常的构图策略始终为他人带来创作的启迪。
西格马·波尔克和格哈德·里希特,1966年
波尔克最早的创意是用点阵勾绘日常图案在布面或俗气的装饰印花布上,与沃霍尔 (Warhol)和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使用印模的方式不同,他用先用画笔,然后再用网格板和喷枪在工业化重复印制点网的花布上创作。他还用橡皮制成印模在纸上布上点阵,并作出细微的偏差令人差异。画面经三维方式叠层满铺装饰结点构成闪烁、驿动。规则、堆积和离散的点格而呈现的套路样式就是波尔克所认知的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统一而规范的社会结构。他1966年时曾经说过:“在我看来格栅就是一个体制、一个原则、一种方法和构架。它分割、间离、规整并全体划一。” 后来在他八十年代的作品中他开始使用反转的格栅,用黑底上的白点对画面进行颠覆。
Plastik-Wannen ,1964, Oil no canvas ,94 x 120 cm.
The Palm Painting (Das Palmen-Bild), 1964,Dispersion paint on patterned fabric,91.5 × 75.4 cm.
Lovers II,1965 ,Oil and enamel on canvas, 190 x 140 cm.
年轻的艺术家们从资本主义的自由国度里敏锐感觉到消费生活在社会的影响,这个新的艺术运动所标版的是反艺术形式化,挪用商业广告中的速写图像移植到创作中,刻意将粗俗工艺与媚世品味置于画面背景,显示整个社会被消费行为的控制,再将著名艺术家作品转嫁其创作中。
西格玛尔·波尔克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无时不刻地关注着艺术圈和社会的发展、德国对历史的反省、极权体制的崩溃和毒品的滥用;他用丰富的隐喻手法再现政治事件,作品标题也常常或直言其事,或点评或扑朔迷离。他以日常的报纸和画报图片、连环画或19世纪木刻作品集以及艺术大师作品的印刷图等素材拼贴成自己的光怪陆离之作,从而拼贴的部件也获得了新的与原本毫无干系的意义。“爱情、死亡和魔鬼栖居于图中;童话与现实交织,欢快、深邃,也掺杂着私密的记忆。” 内涵的层面,现实的次第被推移,并形成了新的、反逻辑的关系,这一特质在德国艺术颇为鲜见:一种简洁而又内敛的幽默。
波尔克在堵塞多夫画展中,取材报纸与杂志食品图片,画面上充斥资本主义国度的消费广告与生活形态,对战后德国分裂,贫富悬殊嘲讽。笔法粗犷,但却是他精心设计的拙略表象,奠定德国新绘画的诞生。
Girlfriends ,1965/66.
《女性朋友们》就像是一张被放大数百倍的相片,波尔克的手工技术与科技产生的图像互为对比。
Bunnies ,1966 ,Oil on canvas ,150 x 100 cm.
Rasterbild mit Palmen, 1966 ,Oil on canvas ,130 x 110 cm.
70年代开始,波尔克极为热衷于当代的社会政治议题与历史题材的交互暗喻,如法国大革命与德国纳粹主义,过度理性成为恐怖屠杀的种子。波尔克迷恋上摄影,他到阿富汗感受另一端世界的自由,当年的阿富汗风行由欧美传入的嬉皮风格,这次经验刺激了波尔克对现实世界的观点与观察角度。他用相机记录,在暗房研究相纸与药水,偶然的错误,化学药剂的泼洒给他新灵感,他的画面多了泼洒、涂抹等技术。
Untitled, Karin, circa. 1970,Unique silver gelatin print, hand-colored,12.7 × 17.8 cm.
Untitled, Chimney Sweep, circa. 1970-1972,Brown felt-tip pen on paper,21 × 14.6 cm.
他开始另辟蹊径,在摄影方面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路。他在捕捉一个情景的时候,不仅给了照相机在错杂的曝光和传动胶片时一定的自主生命,首先是把暗室里的工具和影响胶片冲洗的药液锁定为自己的同党,比如,在负片中定影出来的图像上,增加化学反应和适量的光源作用,从而以随机的形式将图片变得模糊。他使用各种媒介的方法,与一个经过培训的技师完美再现所拍摄的影像所应该作的大相径庭。在冲洗的过程中艺术家表明自己的姿态,即纪实与主观元素的融合。双重曝光、 逐渐重叠和过度曝光旨在形式上的动态和内容上破坏理性毁灭,这种方法在定影前对相纸再次曝光,或者用成象液和定影液对潮湿的相纸再次进行处理,超出了摄影技术的一切规范。其中还包括自始至终制作独版作品,尽管这种媒体从原则上是用于无限复制的。
Portrait of David Lamelas (Obelisk),1971, Dispersion and spray enamel on canvas,130 x 150 cm.
Zwei K?pfe, 1971/73 ,Oil and cellulose on canvas, 130 x 110 cm.
80年代,波尔克开始排斥传统原料,不用油画布,用封蜡、酒精等,涂满树脂的染布再铺满各种剂料,整个画面变的半透明,温度、湿度和化学物质相互反应,又产生新的变化。“他也是一个非常难以接近与掌握的人,看似容易却极其复杂。”在他的大型展览开幕,他一句话也不愿意开口,但他表现的又不是害羞。波尔克的作品不能仅仅从画面上的图像来解读,他以材料与手法创造出新的观赏方式,有人称他是艺术界的炼金师。
Burda, 1979/82, Dispersion on fabric 8 panels, Overall size: 180 x 305 cm.
Paganini, 1982 ,Dispersion on canvas ,200 x 450 cm.
Treppenhaus ,1982 ,Dispersion on fabric ,200 x 450 cm.
Laterna Magica, 1988-1996, artificial resin, lacquer, paint on transparent polyester fabric
《神奇灯笼》被视为是波尔克的代表作之一,由多幅画作组合而成,排列如同一扇一扇的窗户,图像取材于十七世纪以法文出版的炼金术书Mutus Liber。
虽然各地的藏家与美术馆争相收购其作品,波尔克却极为重视隐私, 有时候让人以为他总是将交流的门关上。即使人们习惯将波尔克的创作归类为由美国传入德国的普普艺术的派别,但是艺术家拒绝这种轻易的对号入座。
Untitled (Square 2),2003,Gold paint, oil paint and acrylic paint on canvas,200 x 190 cm.
2007年准备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时,波尔克破例开放了他的画室让记者访问,一向对访谈或摄影敬而远之的艺术家谈了他的创作理念,他曾解释画面中的形象于他而言并非是最重要的,人类的行为在任何过程中所产生的欲想才是他想要表现的主题。有些作品他刻意以笨拙的方式处理,好像是犯罪的快感,观众一方面会害怕但是一方面又会想要去接近看个仔细。
Dannecker's Housegecko 1-4, 2009,Part of a set of 4 works, silkscreen/ offset lithography on flocked paper with lizard skin embossing,68.5 × 99 cm,Edition of 40.
“要表现的就要自然表现。作品不是方案的僵死再现,而是不断追求不可预见性的延伸。”对于波尔克来说从来就是在于打破僵化和固定的模式,而使用完全出乎意料的手法对遐意的习惯束缚着的我们发起攻势。由于波尔克的作品常常显得简单随意,形同儿童稚语,更加令人错愕。 这是一位不断提出问题的艺术家并同时准备了睿智和令人困惑的答案,他刺激人们所有的感官并激励人们共同去思考,因为他认为一幅画只有在人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上去之后才称之为画:“观看动态的画作时必须将自己置入其中,才能随之而动。”
「Can you always believe your eyes? (你能永远相信自己的眼睛吗?) 」,这是一幅他1976年用荧光颜料绘制的素描的名称,这幅画只有在黑暗处才能看见。波尔克的世界之所以难以琢磨用他2002年的一个语义双关的作品标题也可以佐证,这件巨幅作品画面有黑色斑块背景是银色的,题名为:“I live in My Own World, but It's Ok, They Know Me Here. (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未尝不可,他们都了解我。)”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合作请联系ArtBanana主理人:
香蕉大大,等你来撩~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