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军乐和行进管乐发展迅速的20世纪初,对于人们来说,音乐界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约翰·菲力普·苏萨。
约翰?菲利普?苏萨(John Philip Sousa,1854年1月6日-1932年3月6日),美国军人、作曲家、指挥家,10岁起学习小提琴与和声学,13岁时父亲便让他也加入海军陆战队乐队,16岁即指挥乐队在剧场和影院中演出。多年的海军陆战队乐队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演奏及指挥经验。1892年成立自己的乐团,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表演自己创作的进行曲。苏萨一生作有大量的军乐曲和歌曲等,对美国铜管乐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被誉为“进行曲之王”。
苏萨除了在作曲和演奏方面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乐器的设计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当时,军乐队里最大的成员叫“黑里康大号”,它的喇叭口巨大,演奏时音色沙哑,显得粗鲁。苏萨不喜欢这种音乐效果,为此他亲自设计了一种新的大号,带一个直立的喇叭口,这样就使得这种大号的音量可以扩散展开、柔和动听。这种新乐器,也就是今天的“苏萨号”,国内通常称为“太阳号”。直到现在,它仍是军乐队和行进管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苏萨所作的军乐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条旗永不落》、《棉花王》、《华盛顿邮报》、《越过海洋的握手》等。而《星条旗永不落》更是苏萨的代表作,这首进行曲充分发挥铜管乐队的表现功能,也是他所创作的最伟大、最流行的乐曲。
《星条旗永不落》构思于1896年,在他从欧洲度完假返回美国的归途中。“当我在甲板上来回走动时,脑海中开始体会到军乐队演奏特有的节奏撞击效果,在整个海上旅途中,想像中的乐队总是在不停地奏响同一个主题,非常清晰。旋律声在耳畔回荡,再回荡。在船上,我没有把音符立即记在谱子上,但当我一上岸,就马上把脑海中乐队演奏的旋律、节奏等记录下来了。”(出自苏萨自传《向前进》)
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的歌曲,军乐队和行进管乐团中主要是利用进行曲的节拍来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苏萨的一生,创作了多达百余首优秀的进行曲,具有曲调鲜明,节奏整齐,旋律美丽明快的特点,为后来军乐队和行进管乐团的表演增加了许多可演奏的曲目。而苏萨发明的“苏萨号”也成为行进管乐团重要的铜管乐器之一。因此,苏萨也可以说是行进管乐发展历史上不可忽略的推动者。
行进管乐起源于西方,有着如苏萨般优秀的管乐家为其发展添砖加瓦。1987年解放军军乐团首开我国行进表演先河,使行进管乐在我国得到了普及与提高。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也在这股潮流中正式创立,成为国内首个剧院直属的青少年行进管乐团。
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
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是继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后由广州大剧院全新打造的又一专业化运作的表演团体。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希望透过行进管乐的练习以培养团员的合作精神与良好的习惯,通过精细化训练,锻炼团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不仅如此,凭借广州大剧院强大的平台支持和推广,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还有机会与世界顶级大师交流学习,在传授专业音乐知识及舞台表演经验的同时,还能为团员的学习履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施郁. 苏萨和他的进行曲[J]. 音乐学习与研究,1991
更多关于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的信息请扫描二维码进行了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