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剧照 ?JulianRosefeldt
生活是件艺术品,艺术品即生活。
我们知道的越多,理解的便越少,因而更好。
我欢迎未来发生的一切。
激浪派是行动的方式,是生存与死亡的方式。
激浪派是你的内在,是你的一部分。
激浪派远胜于你。
激浪派创造一无所有的艺术,反之亦然。
激浪派绝对毫无意义。
激浪派甚至尚未发生。
——《宣言》中编舞家台词节选
●《宣言》13频之一,凯特·布兰切特出演的编舞者
在朱利安·罗斯菲德的电影装置《宣言》中,凯特·布兰切特身着黑色紧身衣及披肩,将头发完全包裹在黑色头巾之中,塑造了一个专业而严苛的编舞家角色。在这样一个独立而刚硬的角色中,她正是在讲述和演绎轰动于20世纪60年代并影响至今的“激浪派”的宣言。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编舞家面对镜头诵吟激浪派宣言
激浪派(Fluxus)的出现
二十世纪中期,当艺术创作在原有的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的演变上捉襟见肘之时,那些不曾被视为主流艺术创作形式的媒介,诸如影像、身体、音乐、新媒体,甚至是日常现成物件等,被急需突破精神的艺术家们纷纷请到创作中去。它们日益成为新艺术风格演变的载体和媒介,而“激浪派” (Fluxus)便是这股后现代艺术潮流中格外重要的力量。
●激浪派主题的展览海报
在通常意义上,激浪派(Fluxus)既不是一个具体的现代艺术运动,也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流派,并不像印象派、抽象派等这些流派有着自己的固定创作风格。它是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欧美的松散的国际艺术组织。
通俗地讲,就是60年代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以及社会活动人士因为共同的愿景(对当下艺术发展现状的不满和抵触),经常组织活动而形成的松散自由的组织。因为他们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影响力也逐渐变大,激浪派逐渐成为了一股特殊的艺术力量,也对后来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颠覆作用。
激浪派(Fluxus)的由来
说到“Fluxus”(激浪派)这个词,它其实是从拉丁文演化而来,直接的意思是“流动”,是一种对流动状态的描摹。表面的含义也指出了这个组织的特质:这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混合各种不同艺术创作媒介和方式,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
●激浪派经典标志形象
激浪派所引领的时代,是属于最激进的实验艺术运动的年代。“激浪”的中文翻译也较为传神地描摹出这一运动的字面含义和蕴含的内里精神。众所周知,激浪派号召不同的艺术媒介和学科实验性的融合在一起,并激发跨界实验的热情,从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边界。
激浪派的参与者包括但不仅限于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建筑师,以及经济学家、数学家、芭蕾舞演员、厨师,甚至是神学家。激浪派实践的领域也是包括了视觉艺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学、出版等各个领域。什么都可以被拿来作为艺术,艺术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供人仰慕之物。
●第一届激浪派音乐节
1962年“激浪派”的艺术创作第一次正式以“激浪派”的名义在德国威斯巴登一家美术馆上演。这场所谓的第一次“激浪派”音乐节实际上是激浪派艺术家所表演的行为艺术,虽然大多都与音乐有关,却实实在在地以音乐的名义呈现了关于行为艺术、实验艺术的盛宴。而关于这一场艺术节的成功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于激浪派极其重要的人物——乔治·麦素纳斯(George Maciunas)。麦素纳斯被公认为是激浪派的开创者,他也是第一届激浪派艺术节的组织者。在此之前,麦素纳斯于1961年在他纽约AG画廊组织了一系列音乐会,以及出版了名为《FLUXUS》的艺术出版计划。1962年在威斯巴登的这场激浪派音乐会原本的目的是为了筹措杂志出版基金。
作为激浪派的先锋引导者,麦素纳斯在1963年提出了闻名世界的“激浪派宣言”,这段宣言也成为朱利安·罗斯菲德这件电影装置《宣言》里“编舞家”影片中的精华文本。
●麦素纳斯,激浪派宣言, 1963
麦素纳斯利用FLUX在字典中的释义
提取出三个关键的动词
肃清(PURGE)
推动(PROMOTE)
融合(FUSE)
从而撰写出了这段
激浪派宣言
Purge the world of bourgeois sickness, “intellectual”, professional & commercialized culture,
Purge the world of dead art, imitation, artificial art, abstract art, illusionistic art, mathematical art,
—— purge the world of “europanism”!
肃清世界上知性的、专业的以及商业化的文化!
肃清死亡艺术、模仿艺术、人造艺术、抽象艺术、幻觉艺术、数学艺术的世界。
肃清世界上的“欧洲观念主义”!
Promote a revolutionary flood and tide in art.
Promote living art, anti-art,
Promote non art reality to be grasped by all peoples, not only Critics, dilettantes and professionals.
推动艺术的改革浪潮。
推动活着的艺术、反艺术。
推动非艺术现实为所有人掌握,而非仅仅为评论家、业余艺术爱好者与专业人士。
Fuse the cadres of cultural, social & political revolutionaries into united front & action.
融合文化、社会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力量成为统一的方向与行动。
●来自激浪派网站关于激浪派发展阶段的图解
图中数字释义:
1.大部分艺术收藏家和艺术史学者关注的激浪派时间段;
2.新一代的激浪派群体的行动和活动时期,这一阶段是普遍被收藏家和史学家们忽略的;
3.这一部分的激浪派是在人类创造力、文化和观念等层面上的普遍认识,它不依赖于艺术史的解释、认同,以及人们的争论和探讨。
备注:红色是激浪派在于艺术领域部分;黄色是激浪派未开发的领域,以及总体的激浪派概念。
●激浪派涉及到主要人物及关系
激浪派(Fluxus)的重要人物
约翰·凯奇(1912-1992)
约翰·凯奇(John Cage)严格上讲可能并不属于激浪派艺术家的范畴,但是这位美国作曲家的艺术实践尤其是对于实验音乐的突破却激发和诱导了激浪派的出现,他的实践成为激浪派最直接的创作灵感。这就无法回避约翰·凯奇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4分33秒》。
●4分33秒
《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是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沉默”。当演出开始, 一位身穿礼服的演奏家走上台,坐在钢琴前面四分钟三十三秒, 然后离开了舞台。
真正的《4分33秒》可能并不算是指演奏家在台上静坐的4分33秒时间,而是约翰·凯奇将这4分33秒之内台上台下所有的声音都完整记录了下来。这段时间内现场观众的对于空白演奏的反映,才是他这件《4分33秒》的精髓所在。
在这首曲目中,环境的声响以及观众(聆听者)的反馈可能是约翰·凯奇想谱写记录的。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
约翰·凯奇的这一创举深深影响了乔治· 麦素纳斯(George Maciunas)这一激浪派的领袖人物。
乔治·麦素纳斯(1931-1978)
乔治·麦素纳斯(George Maciunas),也译作乔治·马修纳斯,被认为是激浪派的开创者(上文中的激浪派音乐节部分已提及)。麦素纳斯不是那种属于精神领袖式的人物,而主要是一个组织者、活动者。从上文中激浪派的代表人物图谱可见明显看出麦素纳斯对于激浪派是极其重要的人物。
●《钢琴活动》(Piano Activities)现场
麦素纳斯最著名的艺术介入活动便是在1962年激浪派音乐节上的作品《钢琴活动》(Piano Activities),这也成为激浪派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表演当天,可能是由于经费的短缺,实际的表演者并未到场,以麦素纳斯为首的四位著名艺术家利用在场工具对钢琴大肆发泄。他们在表演中不仅有所谓的“演奏”,而且还有打击共鸣板和钢琴盖这种荒诞的行为,甚至从钢琴里面拖拉出各种钢琴配件。各种即兴的节奏和声音合成了所谓的乐曲,而最后整架钢琴被摧毁殆尽。
●《钢琴活动》(Piano Activities)现场
白南准 (1932-2006)
白南淮(Nam June Paik)出生在韩国,成长在香港和日本,又留学于德国,最后定居美国。这一系列的生活波折和游牧式的经历,让他在激浪派中成为最早期的代表成员之一。回顾白南准的整个艺术生涯,约翰·凯奇对白南准的影响巨大。 作为影像艺术的先驱,白南准是最早用电视摄影机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头之禅,1962
1962年的第一届激浪派的音乐节白南准也参与了其中。他表演了一段被称为《头之禅》(Zen for Head)的行为艺术作品。在《头之禅》中,他的行为与作曲家拉莫特·扬的音乐互动,将自己的头、双手和脖颈蘸入一盆由墨汁和番茄汁混合的液体里,然后在一张纸上拖出一条长长的线。这种对禅宗哲学的研究与感悟也成为日后白南准重要的创作源泉。随后的80年代90年代,白南准在新媒体艺术上开启了卓越探索的道路,电视机、录像机这些新生的新媒体设备称为他的创作媒介,他也成为了录像艺术的先驱。
●白南准,塔,1988
●白南准,电子超级高速公路,1995
●白南准,电视花园,1974
●Introducing'Nam June Paik- Becoming Robot' , ?Asia Society
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
激浪派另一位重要的领袖人物约瑟夫·博伊斯,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在1962到1965年期间,也加入到“激浪派”大军之中,并与白南准等人充分合作。
1965年,博伊斯在画廊的一个封闭空间里进行了他著名的行为表演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这是博伊斯的第一次个人行为艺术活动。
在这个作品中,他的头被蜂蜜和金箔覆盖,右脚底绑着一块钢制的鞋底,左脚底用毛毡鞋底,形神如巫师。在3个小时的表演中,博伊斯一直怀抱一只死了的野兔,不断地翕动着嘴唇作诉说状,仿佛解释自己的图画作品。
这次表演被认为是博伊斯对“艺术是什么”的最高阐释,博伊斯自己对作品的阐释却很简单,他借用动物来表达人类的局限性,“即使是已经死了的动物也比带着固执理性的人保有更多它的力量”。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计划,1982
其他经典的激浪派作品
●小野洋子 (1933-)
●《切片》 (Cut Piece)
1964年,小野洋子在纽约卡耐基演奏大厅上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作品《切片》(Cut Piece)。随机挑选上台的观众被要求用剪刀将她的衣服剪成碎片,直至赤裸。
●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 表演白南准的《电视大提琴》,1971
●白南准与夏洛特·摩尔曼
从激浪派的艺术社会实践以及先锋人物呐喊的宣言可见,激浪派在于打破艺术的界限,反对精致艺术中传统的艺术分类,并认为各种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这个概念不但扩大了艺术的领域,更是开启了当代艺术尤其是多媒体艺术的风起云涌。
另一方面,激浪派的很多作品都是跟行为艺术、行为有关,它不断质疑着行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在打破传统意义上行为表演的主动被动的关系,也为后继的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等实践性的艺术媒介提供了思考的维度。
●《宣言》13频之一,凯特·布兰切特出演的编舞者
而激浪派基于社会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的出现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诸如“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与口号,认为生命的一切就是艺术。在这样广阔的理念下容纳了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包含音乐、语言、环境、社会等议题,扩大了艺术的定义。
●《宣言》剧照 ?JulianRosefeldt
正如某位激浪派艺术家所言,“没有人知道激浪艺术是什么,世上专家亦是,但我所见所闻到处都是激浪。”
(撰文:昊美术馆主策展人 陈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