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肖像照。图片:豪瑟沃斯


“我曾试图成为一名记者,我是一个探寻事物黑暗面的艺术家,但当你报道某件事情时,会带有一定的乐观态度。”

——莱昂·戈卢布


美国著名艺术家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1992年生于芝加哥,2004年于纽约逝世。戈卢布于1942年获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学士学位,于1949年获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艺术硕士学位,翌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戈卢布在其艺术生涯早期便拒绝了抽象的绘画风格,开始创作富有表现力的具象作品,领导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芝加哥具象主义者团体(Chicago Imagists)。他拒绝以置身事外的方式看待艺术,而是拥护艺术的表现力和对抗性。戈卢布被称为是一名存在主义与行动者画家,与权力及其受害者抗衡,以富有政治意味的大型作品闻名。他的作品探讨战争、权力、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等社会议题,展现政府所施加的暴力与折磨。他在创作过程中探索权力滥用这一主题,描绘着堕落的世界,为观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越南2》(Vietnam II),1973,丙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越南2》(Vietnam II),1973,丙烯 亚麻面,294 x 115.15 厘米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戈卢布对艺术史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非洲及前哥伦布时期的作品、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以及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他的绘画与西方人文主义和历史绘画的传统密切相关。戈卢布的创作主体是作为社会和精神追求符号的、大写的人。这些人像经常以庞大的体积和原始且野蛮的形象出现在戈卢布的画作中,散发出邪恶、堕落和恐惧的气息。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压迫者,都遭受了生活的残酷对待。戈卢布的画笔展现了这种暴力思想,以及暴力的威胁、藐视与行为,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不安的状态,如同艺术家创作时的体验。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白队》(White Squad),1987,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白队》(White Squad),1987,平版印刷,75.3 x 105.5 厘米 / 85.7 x 115.7 x 5 厘米(带框)。图片:豪瑟沃斯


从风格和素材上看,戈卢布的人物绘画汇集了多种多样有关身体的表现形式——从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运动赛事摄影,到同性恋色情图像和新闻媒体图片。他将绘画的过程比作雕塑的技艺,采用层层叠加然后刮去颜料的方法,将画布上的某些区域保持原样。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尼俄比德》(Niobid),1965,平版印刷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尼俄比德》(Niobid),1965,平版印刷,1/20版,104.1 x 74.9 厘米


戈卢布在芝加哥求学时受到其他画家的影响,相信绘画只有与外部世界和现实事件联系,才能使作品与观众或社会相关。这一点使得他的作品与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和观念主义(Conceptualism)不太同步,但戈卢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被誉为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的先锋人物,深深影响着年青一代艺术家的政治化作品


美国芝加哥Kartemquin电影公司于2004年出品了纪录片《戈卢布:晚期作品就是灾难》(Late Works Are the Catastrophies),讲述了艺术家从1985年至2004年逝世的创作历程,带领观众探索他在作品中对暴力、审问以及暮年的思考。



人像绘画的起源


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戈卢布创作了一系列单一、正面的人像,看上去像是属于巫师或国王的作品。1965年,戈卢布开始了“巨人与神之战”(Gigantomachy)系列作品的创作,描绘战争和搏斗中的人像。这些人物基于古典文化的模型,例如古希腊万神殿圣坛内的雕塑。但是戈卢布的人像与古典雕塑不同,丝毫不具有理想化的特征。这些绘画带有半抽象的风格,暗示着扭作一团的软骨与血液。戈卢布用剁肉刀将画布上的首层颜料刮下,使作品表面受到磨损、坑洼遍布,模拟烧焦肉体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作品传达出的粗糙效果。在这一时期,戈卢布的绘画材料经历了从油彩到丙烯颜料的转变,使他能够以更快速和不受约束的方式进行创作。而这种迅疾的笔触则与其残忍的绘画主题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平衡。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巨人与神之战5》(Gigantomachy V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巨人与神之战5》(Gigantomachy V),1968,丙烯 亚麻面,304.8 x 487.6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巨人与神之战2》(Gigantomachy I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巨人与神之战2》(Gigantomachy II),1966,丙烯 亚麻面,304.8 x 731.5 厘米。图片:豪瑟沃斯


戈卢布的早期绘画带有凝结、过度以及忧虑的特点,并将这种风格发展成一种创作的韧性。他对图像冲突的把握十分到位——他所描绘的人物爆发自一片充满畏惧的戏剧化空白中。有时,他还会在大件作品中切下整块的不规则区域,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搏斗7》(Le Combat VII),196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搏斗7》(Le Combat VII),1963,丙烯 布面,125.7 x 205.1 厘米。图片:豪瑟沃斯



战争中的权力与死亡



1959年至1964年,戈卢布与妻子、艺术家南希·斯佩罗(Nancy Spero)移居至欧洲,部分原因是两人认为欧洲会更接受他们的作品——以直接的方式表现权力、性别和政治主题。两人在欧洲一直生活至1964年,之后移居纽约。尽管戈卢布和斯佩罗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但两人相互支持并影响,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共用一片工作室。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工作室空间的扩大、以及受到法国传统的大型历史绘画的影响,戈卢布增加了作品的尺寸。技法上,戈卢布将更多的作品表面区域留白,同时开始将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磨制。在意大利期间,戈卢布深受伊特鲁里亚和罗马人像艺术的影响——这些作品的叙事常常与权力和暴力有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受伤的狮身人面像》(Wounded Spinx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受伤的狮身人面像》(Wounded Spinx),1965,平版印刷,1/20版,73.1 x 104.1 厘米。图片:豪瑟沃斯


1964年,戈卢布回到美国纽约,开始热衷当代政治。他后来回忆道:“我当时参加了一个由‘艺术家与作家抗议越战’(Artists’ and Writers’ Protest Against the War in Vietnam)举行的会议,此后便开始参与其中。” 此时的美国正处于越战的尖峰时期,而戈卢布则以“凝固汽油弹”(Napalm)和“越南”(Vietnam)两个系列作品回应这一紧迫的政治议题。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凝固汽油弹1》(Napalm I),1969,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凝固汽油弹1》(Napalm I),1969,丙烯 亚麻面,289.6 x 487.7厘米。图片:豪瑟沃斯


“凝固汽油弹”系列创作于1968至1969年,代表了戈卢布的创作主体由神话人物到社会人物的转变,并且越来越和当代生活,尤其是越战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战斗中频繁使用凝固汽油弹——被点燃后,它可以烧灼皮肤,甚至致命。这一系列描绘了真人大小的裸体人像,身上带有凝固汽油弹的灼伤。 


在《凝固汽油弹1》(Napalm I, 1969)中,戈卢布描绘了人体的脆弱性——两个裸体人像占据了粗糙的亚麻画布的大部分空间,他们的肉体在筋腱与骨骼之间难以分辨。其中一人的胸部烧焦,身负重伤,他的手臂在脑后弯曲地十分不自然,好像要保护自己免受下一波化学喷剂的袭击。他身旁的伙伴也皮开肉绽,手臂向外伸展着,蔑视地指向无形的敌人。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戈卢布深受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影响,画面的构图戈卢布既带有古典风格、又反映当下时事。两个倒下的裸体战士,一个在死亡的边缘,另一个无所畏惧地试图脱身,好像在传达着“我们永远不会沉默、也永远不会被打倒”的讯息。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越南1》(Vietnam I),1972,丙烯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越南1》(Vietnam I),1972,丙烯 亚麻面,304.8 x 853.4 厘米。图片:豪瑟沃斯


戈卢布的“越南”系列使用了制服和枪支的符号,带有明显的政治指向和意味,是对越战的抗议。戈卢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持反战立场,但一直避免在作品中直接表现这一点,原因是他倾向以更为普遍的方式来探索男性气概和权力的主题。在1972年的美国大选中,持反战立场的参议员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被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击败,这使戈卢布改变了想法。他运用新闻摄影和自己作为二战老兵的经历,构成了一则有关冲突引起的隔阂的寓言。“越南”系列作品标志着戈卢布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从引用表现权力和男性气概的古典图像,转向更直接尖锐的政治参与。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倒下的战士》(Fallen Warrior),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倒下的战士》(Fallen Warrior),1968,丙烯 亚麻面,166.4 x 212.1 厘米。图片:豪瑟沃斯


1967年,戈卢布组织了《愤怒的拼贴》(The Collage of Indignation)项目的创作。该项目是“艺术家与作家抗议越战”组织“愤怒艺术周”(Angry Arts Week)的一部分,有超过150名艺术家参与其中。戈卢布将这个项目描述为“不是政治艺术,而是民众的反抗表达。” 戈卢布还是美国反战组织“拒绝与抵抗”(Refuse and Resis!)艺术家分支的创始成员之一,曾于2002年签署了题为《不以我们的名义》(Not In Our Name)的请愿书,谴责布什政府的侵略政策。


▲ 1967年《愤怒的拼贴》(The Collage of Indignation)展览现

▲ 1967年《愤怒的拼贴》(The Collage of Indignation)展览现场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戈卢布在极简主义和观念主义之间徘徊,饱受自我怀疑的困扰,销毁或剪碎了自己的许多作品,几乎抛弃了绘画。随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他创作了一百余幅政治领袖、独裁者和宗教人物的大型肖像,包括胡志明、费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等。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胡志明(1967)》(Ho Chi Minh(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胡志明(1967)》(Ho Chi Minh(1967)),1976,丙烯 亚麻面,53.34 x 38.1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975)》(Franci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975)》(Francisco Franco(1975)),1976,丙烯 亚麻面,50.8 x 43.18 厘米



社会冲突与暴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戈卢布将重点转向恐怖主义的多种形式,从政府的破坏性运作到城市街头的暴力。刑场、酷刑室、酒吧和妓院成为了戈卢布的灵感来源和创作主体,反映了暴力攻击、种族不平等、性别模糊、压迫和排外等主题。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系列包括“雇佣兵(Mercenaries)”、“暴乱(Riot)”、“胡闹(Horsing Around)”。


“我觉得我在实时记录着真相。人们经常在电影或小说中看到这些场景。我们得到的信息过剩,但这种信息并不被艺术的神圣殿堂所接受,因为艺术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成就,艺术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无穷可能性。

——莱昂·戈卢布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雇佣兵4》(Mercenaries IV),1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雇佣兵4》(Mercenaries IV),1980,丙烯 亚麻面,305 x 582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雇佣兵2(部分3)》(Mercenaries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雇佣兵2(部分3)》(Mercenaries II(section III)),1975,丙烯 亚麻面,259.1 x 190.5 厘米


1979年,戈卢布开始创作“雇佣兵”系列,表现战士持枪准备冲锋的场面,延续了对大男子主义的威胁这一主题的探索。在《雇佣兵4》(Mercenaries IV, 1980)中,一群黑人士兵和白人士兵站着正准备行动,但其中一名白人士兵以恐吓的姿态面对他的黑人战友,体现种族间的潜在矛盾以及真正的权力所在。在《雇佣兵2(部分3)》(Mercenaries II(section III), 1975)中,戈卢布的叙事聚焦权力以及权力的滥用——剪裁成片的画布将观者的目光集中在美国在拉美等地的军事活动,反映独裁政权采取的暴虐行为。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暴乱4》(Riot IV),1983,丙烯 布面,40.6 x 335.3 x 40.6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暴乱5》(Riot V),1987,油彩 亚麻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暴乱5》(Riot V),1987,油彩 亚麻面,304.8 x 393.7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暴乱5》(Riot V)细节图,1987,油彩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暴乱5》(Riot V)细节图,1987,油彩 亚麻面,304.8 x 393.7 厘米


“暴乱”系列同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场面,但戈卢布将目光从战争前线转向了日常生活。《暴乱4》(Riot IV, 1983)的背景是一片抽象化的城市,其中两个男人正疲倦地拖拉着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的身份不明,因此更增强了此行为的残酷性,而那两个男人一黑一白的种族特征,又为这一场面增添了不确定的紧张感。


《暴乱5》(Riot V, 1987)描绘了一幅高度心理化的场景——一群男性人像主导着画面,有些人将手臂高举,其他人的肩膀则略微向前拱,准备着冲刺。其中一个人坚定地站立着,他冷酷的凝视直接与观者的视线相交。迫在眉睫的行动引起不安,而模糊的情绪构成威胁。观者处于紧张的期待之中,等待是否会有抗议或暴力事件发生。这幅作品表现的不是脱离外部世界的社会冲突的起始或结果,而是作为图像表达的冲突本身。



对命运的思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4年逝世,戈卢布开始创作带有幻觉式风格的作品,暂时告别曾经主导其艺术生涯的暴力主题。这些作品采用半可见的造型,并挪用远古雕刻、中世纪手抄本和当代涂鸦中的图像风格。2000年,戈卢布开始创作素描——这些色彩鲜艳、尺寸较小的作品运用了油棒、墨水和丙烯等材料,题材则回归了艺术家早期的主题,引用神话,指代色情和暴力。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马、半人半兽和狮身人面像的符号充斥着这些绘画,在《警觉》(Alerted, 2003)一作中有所体现。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警觉》(Alerted),2003,油棒 墨水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警觉》(Alerted),2003,油棒 墨水 ,20.32 x 25.4 厘米


此时的戈卢布已经年迈,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作品中出现死亡、失去和分离的主题。许多绘画结合了一系列的符号引用,包括狗、狮子和骷髅,代替了早期作品中的人体。这些作品中也出现了尖锐的或宣言式的文字,如“咬你的舌头”(Bite Your Tongue)系列。《时候到了》(Time's Up, 1997)和《骷髅嘲笑着宿命》(Skeleton Thumbs Nose at Fatality, 2004)等作品则带有死亡的暗调,同时暗含戈卢布式的冷幽默。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咬你的舌头2》(Bite Your Tongu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咬你的舌头2》(Bite Your Tongue #2),2002,丙烯 墨水 亚麻面,62.2 x 57.1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时候到了》(Time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时候到了》(Time's Up),1997,丙烯 亚麻面,237.5 x 436.9 厘米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骷髅嘲笑着宿命》(Skeleton Thumb

▲ 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骷髅嘲笑着宿命》(Skeleton Thumbs Nose at Fatality),2004,油棒 墨水,25.4 x 20.32 厘米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重要委任作品 



戈卢布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其中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 Museum of Art)一层大堂开展的大型项目《全世界》(World Wide, 1991)尤为瞩目。这是戈卢布的第一件三维装置作品,并且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透明材料,使观众能够首次走进艺术家所绘制的人像当中。《全世界》是戈卢布自1982年创作的一系列大型绘画的缩影,他将这些有关政治权力的作品细节复制到多个透明板上,并把它们悬挂在天花板上。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 1991年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 Museum of Art)的「莱昂·

▲ 1991年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 Museum of Art)「莱昂·戈卢布:全世界」(Leon Golub: World Wide)展览现场图


1996年,戈卢布受委托为芝加哥的沙隆庙(Temple Sholom)设计了一套描绘圣经人物约瑟(Joseph)一生的彩色玻璃窗,这也是艺术家使用这一媒介唯一创作的作品。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 1996年由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在芝加哥沙隆庙(Temple Shol

▲ 1996年由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在芝加哥沙隆庙(Temple Sholom)设计的彩色玻璃窗


戈卢布将自己的作品视为记录而非批判。当被问到是什么促使他能够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时,戈卢布回答道:“精神分裂——从绝望到欣喜” 以及 “每天的工作实践”。当被问到他的长期及未来目标时,他说道:“朝向现实!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重要美术馆及画廊展览



莱昂·戈卢布:用极富表现力的宏大人像,反映政治与社会现实,卢布,人像,政治,Leon,Golub,绘画,豪瑟沃斯,暴力,丙烯,亚麻

▲ 2017-2018年米兰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的「莱昂·戈卢

▲ 2017-2018年米兰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展览现场图。摄影:Roberto Marossi,图片:普拉达基金会,豪瑟沃斯


莱昂·戈卢布的最新个展「痛处」(Leon Golub: Raw Nerve)日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The Met Breuer)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5月27日。此外,戈卢布的近期个展还包括:2017年,米兰普拉达基金会「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2016年,英国国家肖像馆「莱昂·戈卢布:权力的肖像」(Leon Golub: Portraits of Power);2015年,墨西哥塔马约博物馆「莱昂·戈卢布:咬你的舌头」(Leon Golub: Bite Your Tongue);2015年,豪瑟沃斯纽约「莱昂·戈卢布:暴乱」(Leon Golub. Riot);2011年,西班牙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以及2010年,西北大学艺术博物馆「莱昂·戈卢布:像一头狮子般生+死?」(Leon Golub: Live + Die Like a Lion?),巡展至纽约绘画中心。


戈卢布的近期群展包括:201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发狂的:逻辑边缘的艺术,1950-1980」(Delirious: Art at the Limits of Reason, 1950–1980);2017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快进: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绘画」(Fast Forward: Painting from the 1980s);2016年,芝加哥大学艺术博物馆「怪物花名册:战后芝加哥的存在主义艺术」(Monster Roster: Existentialist Art in Postwar Chicago);2016年,加州索诺马艺术博物馆「」(Inside Magnolia Editions: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on);2015年,巴黎大皇宫「毕加索:狂热」(Picasso.Mania);以及2014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介入的编年史」(A Chronicle of Interventions)。


▲ 2016年豪瑟沃斯伦敦(Hauser & Wirth London)的「莱昂·▲ 2016年豪瑟沃斯伦敦(Hauser & Wirth London)的「莱昂·

▲ 2016年豪瑟沃斯伦敦(Hauser & Wirth London)「莱昂·戈卢布」(Leon Golub)展览现场图。摄影:Damian Griffiths,图片:豪瑟沃斯




回复关键词【展览】【新闻】获取更多近期画廊资讯

▼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画廊最新动态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豪瑟沃斯官方网站了解更多!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