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广泛存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以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冷    暴     力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该当 受 此 惩 罚?


人生有些际遇令人振奋,激励我们付出最大努力;也有些令人震撼,甚至会摧毁一切。通过精神虐待,一个人真的有可能毁掉另一个人,将之称为“精神谋杀”也不为过。相信每个人都见过某种形式的精神虐待行为,他们发生在男女、夫妻、家人之间,以及职场、社交或政治活动中。面对这种间接形式的暴力,我们的社会往往视而不见,常以包容为借口,对其罪行默不作声。


精神虐待的危害,很适合作为电影或惊悚小说的主题,如1954年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所拍摄的《恶魔》(Les Diaboliques,1955年)一片,便引起极大反响。大众都很清楚电影与小说中的虐待属于人为操控,但一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我们却三缄其口,不愿多谈。


电影《恶魔》,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电影《恶魔》


法国导演艾汀·夏帝耶(étienne Chatiliez)执导过一部电影《达尼尔阿姨》(Tatie Danielle,1990年),描述一个老妇人如何在精神上折磨周围的人,让观众感到饶富兴味。她先是把家中年迈的女管家恶整到“意外”死亡,观众则会想:“那是女管家自找的,谁叫她太顺从了。”接着达尼尔阿姨又把坏心眼转向接她去住的侄孙一家。侄孙和侄孙媳竭尽所能取悦她,却没想到他们越是巴结,姑婆越是虐待他们。


达尼尔阿姨使出施虐者惯用的伎俩,讲起话来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还经常说谎欺骗,以言语羞辱他人,让人无所适从。令人讶异的是,受虐者对于这种操控浑然不觉,还努力地想要了解姑婆的行为,甚至怀疑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她这样厌恶我们?”达尼尔阿姨不会乱发脾气。她的态度虽然冷漠刻薄,倒也不至于激起周围人与她对抗,只是三不五时地耍些小手段,让人困惑不安,可也别想抓到她什么把柄。她的段数很高,轻而易举就能颠倒情势,以受虐者的姿态出现,而令她的家人成为施虐者:是儿孙辈遗弃了82岁的老人家,把她孤零零的丢在公寓里,只能靠狗食维生。

电影《达尼尔阿姨》,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电影《达尼尔阿姨》


在这部幽默的电影中,受虐者的反应并不激烈,现实生活中很可能也是如此;受虐者希望自己的善意能够软化施虐者,但事与愿违,太多善意反而变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挑衅。最后,唯一获得达尼尔阿姨青睐的是新来的女管家,两个人棋逢敌手,只有女管家才制得住她。一段近乎和谐的关系由此展开。


但这些都无损于以下事实——达尼尔阿姨的所作所为的确属于恶意攻击。这种攻击来自于不自觉的破坏心理,指一个或几个人针对特定对象怀有或隐匿或明显的敌意;不论如何解读,其对象都是具体、真实的目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确实有可能让一个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溃,而周围的知情者则通常不会过问。施虐者牺牲受虐者来壮大自己,并把出问题的责任推给对方,以避开自己内心或精神上的冲突。如果责任在对方,那么就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就不会觉得不对、内疚或痛苦。这是精神虐待的特征。

动画《精神分裂症》剧照,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动画《精神分裂症》剧照


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当的行为,但是唯有长期且不断重复发生,它才具有破坏力。任何“精神正常”的人在某些时候,例如愤怒时,都不免会有虐待行为,但同样也会表现出其他的行为模式(歇斯底里、恐惧、沉溺,等等),事后还会对自己的反常行为感到相当惊讶并质疑。施虐者却是以一贯的邪恶方式虐待别人,并固执地维持这种特定形式的关系,不容许有丝毫动摇。即使他虐人的本性一时不被察觉,也终究会在脱不了干系的情境中显现。然而,他绝无可能自我怀疑。这种人为满足自身对获得钦慕和肯定的无尽需求,一定要以贬抑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尊,继而握有权力。由于他们不在乎与他人的关系,也就不会有同理心,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而尊重的意思是,重视他人身为人的价值,并知道我们可能带给别人的痛苦。


反常的虐待心理令人好奇、着迷,也让人感到恐惧。我们想象施虐者天赋异禀,总能扮演赢家的角色,因此有时不免心生羡慕。他们确实懂得自如地操控人心,在商业或政治领域中占上风。但我们也有所畏惧,因为直觉告诉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会比对抗他们更有好处。事实上,这种容忍使得我们不会去干涉他人的行为和意见,即使其看起来超过道德底线或者需要商榷,而且我们也在不明所以地纵容着掌权者罗织谎言的行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什么才是我们可接受的底线?会不会因失去原则和界线而冒助纣为虐的风险?对此,我们漠不关心。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真正的容忍是以明确的界线为先决条件的,同时也需要检视及衡量其价值观。精神虐待却是在另一个人的精神领域设下陷阱,并因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姑息而得寸进尺。今天这个时代拒绝建立绝对的行为规范,一旦判定某种操控的行为属于虐待,就会设定限制,可是社会认为判定虐待就等同于“审查”。我们已经放弃了道德与宗教约束,而在过去,这些约束构成的礼仪准则让我们可以说:“不得如此!”如今,我们只在隐情曝光、经媒体渲染扩大后才会义愤填膺。公共权力不再遵循一定的行为框架进行规范或处置,而是推卸责任,要原该由它们去引导或支援的人自负责任。


甚至连精神科医生都对使用“虐待”一词有所迟疑,即便用了,也只会表达他无力介入,或者对施虐者的手法感兴趣。精神虐待的定义本身便受到某些人的质疑,他们宁可使用泛指一切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y),把所有他们治不了的病都归入其内。但是,精神疾病不会导致虐待,虐待源于不带感情的理性,再加上无法把他人当作人来尊重的态度。


某些施虐者的罪行会受到批判与法律制裁,但大多数施虐者却利用魅力和适应力在社会上找到出路,而留下一堆受伤的灵魂和痛苦的生命。不论在医学界、法律界还是教育界,我们都曾被施虐者所愚弄,但他们却装作受虐者而蒙混过关。他们假装符合我们的预期,使我们更好骗,让他们有违常理的感受获得肯定。当他们之后为追求权力露出真面目时,我们就会感觉遭到背叛及羞辱。


语言暴力 平面摄影广告,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语言暴力 平面摄影广告


诊断一个人为恶性,当然是很严重的事,通常仅限于连精神科医生都难以想象的极度残酷行为,如连续杀人的罪行。不管是讨论连续杀人还是恶性虐待,重点都在于其行为的掠夺性:夺取他人性命。“恶性”一词令人震惊而不安,它相当于一种价值判断,但精神分析师拒绝做出这种判断。然而,这是坐视虐待行为不管的充分理由吗?不判定虐待行为只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因为受虐者等于被弃之不顾,对虐待攻击将毫无招架之力。


以我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执业经验,我听过许多病人受虐却无力自卫的案例。施虐者会先使受虐者失去行动能力,以防止任何可能的反击。缺乏防卫机制让受虐者无法理解自己面对的是什么状况。为了让受虐者和潜在的受虐者不落入施虐者的精神圈套,我会分析攻击者与其猎物间的虐待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受虐者寻求帮助时往往不得要领。精神分析师常常会建议他们,针对所遭受的虐待攻击,评估自己该负哪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责任。精神分析通常只考虑内在精神状态,即个人脑海里发生的事,而不会去评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精神分析把受虐者视为受虐待行为为的共犯,不把他的困境当一回事。又由于前面提到的,专业人士吝于指明施虐者与受虐者,所以分析师甚至可能加重受虐者的崩溃过程。在我看来,传统疗法并不足以帮助受虐者。

语言暴力 平面摄影广告,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语言暴力 平面摄影广告


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精神虐待者送上法庭(他们往往太懂得替自己辩护),而是要大家记得他们可能造成的伤害与危险;记住这些事实,可以帮助现在和未来的受虐者保护自己。即便这种形式的攻击被合理地视为(对抗精神异常或忧郁症的)防御机制,也不能免除精神虐待者的罪责。有些看似无害的操纵技巧,会给受虐者留下因遭人愚弄而感到痛苦或羞愤的后遗症;有些更严重的操纵会影响受虐者的核心人格,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精神虐待者直接危害的是受虐者,间接成为周围人罔顾道德的标杆,他们会以为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甚至相信牺牲他人、任意妄为才是常态。


经历过例如精神虐待等精神攻击的人,是千真万确的受虐者,因为其心理状态已多多少少地被永久改变了。就算受虐者对精神虐待的反应促成了与施虐者持续不断甚至表面上看似对等的关系,我们也不可忘记,受虐者是受制于自己无法负责的状况的。无形暴力的受虐者去看精神科医生时,通常是为了治疗跟自身有关的问题,如精神压抑、缺乏自信或决断力;也可能是药物治疗无效的长期抑郁,或是可能导致自杀的严重忧郁症。这类病人有时会抱怨“伴侣”或周围的人,但是他们似乎不清楚,有股可怕的隐蔽暴力正威胁着自己。

语言暴力 平面摄影广告,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语言暴力 平面摄影广告


这种精神混乱的状态,可能会造成连精神科医生都看不出暴力问题客观存在的情况。类似情况有一个难以言说的共同元素:即受虐者虽然知道自己很痛苦,却实在想象不出自己到底遭受过什么暴力与虐待。有时他们也很疑惑:“是不是像别人所说,是我自己想太多?”


因此,即使他们敢于抱怨自身遭遇,也觉得无法说清楚,于是认定会被人误解。我刻意选用“恶性虐待者”和“受虐者”等词语,就是因为这类案例是隐而不现却真实存在的暴力。




 在 米 兰 

切 · 米 沃 什


那些年代很久远了,我的和不属于我的,

当有人在意大利写了首诗,

讲着锡耶纳田野的夜晚

或在西西里岛废墟上的蝉。


夜里我们久久漫步在教堂广场。

他:我过于政治化了。

而我多少做出了下面的回答:


要是有根钉子在你鞋里,会是怎样?

你喜欢那根钉子吗?和我一样。

我喜欢葡萄园里的月亮,

当时你看着阿尔卑斯山高处的雪。

我喜欢黎明的柏树

和山谷里淡蓝色的空气。

我会当即写一首歌

有关桃子的味道,在欧洲的九月。

没有人指责我的生存没有欢乐

或不留意身边经过的女孩。

我不否认我吞下了

所有现有的花,吃掉所有的颜色。

我徒劳地毁坏着这个世界

四十年了,一千年也不够。

是啊,我愿做一个五种感官的诗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想自己适合于一种。

是啊,思想比柠檬这个词分量要轻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词语中我不碰水果。


布里—康特—罗贝尔,1955

张曙光 译





夫 妻 间 的 精 神 虐 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因为被大事化小为单纯的强弱势问题而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分析简化这种现象的方式是把伴侣当作共犯,甚至要伴侣为自己的受虐负责。这等于否定了这种支配关系中的掌控空间,而它足以导致受虐者无力反击、无法自卫,也否定了精神虐待中存在着暴力的事实,并会对受虐者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暴力的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掌 控 欲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最亲密的另一半受虐会最严重,因为太过亲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惧。自恋者掌控伴侣是为了压抑对方,同时也会因为害怕伴侣太靠近自己而将其制服。为维持对伴侣的全盘掌控,一定得把对方锁在依赖或独占的关系里,这让身陷疑惑和内疚的伴侣无法反抗。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美国犯罪小说家、《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在接受法国媒体访问时曾这么说:“有时,最吸引我们或是我们最爱的人是很难给我们新想法的,他们如同橡胶制的绝缘体。” 

电影《天才雷普利》,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电影《天才雷普利》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把伴侣圈在固定的范围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关系绑住。他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于“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最恐惧且不计一切代价要回避的。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图压迫另一方,借以巩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而这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后面的章节会讨论到,这只是部分的解读,因为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险的,它会加深忍让一方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过度忍让的源头多半出于对家庭的忠诚,也包括重蹈父母的覆辙,或是顺从地扮演配合对方自恋的牺牲型角色等。 


#暴 力 


倾向以虐待作为防御机制的人,在危急时刻,若无法负起责任做出艰难的抉择,虐待的暴力便会出现。此时暴力转为间接,主要是以不尊重对方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肯为婚姻失败负责,往往是触发精神虐待的原因。对婚姻抱持理想化想法的人,会一直与配偶维持着表面正常的关系,直到有一天必须在新旧关系之间做出抉择。以往的理想主义有多伟大,精神虐待的行为就会有多强。要这种人全面承担旧关系失败的责任是不可能的。当爱意不再时,另一半就要负起责任,因为对方犯了莫须有的罪。虽然施虐者的行为举止中早已没有爱,口头上却往往不承认。 


受虐者一旦发现中了配偶的计,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而由于欠缺沟通的对象,所以单靠一己之力也无法摆脱。在这个阶段,受虐者还会感到既羞愧又忿恨:愧于不被人爱,愧于忍受屈辱,愧于曾逆来顺受、曾如此痛苦。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有些案例中,并不是施虐者后来性情发生了转变,而是原本隐藏的精神虐待本性暴露了出来。之前隐藏的恨意浮上台面,类似于被害妄想。然后,角色产生对换:施虐方变成受虐方,但真正的受虐者仍会有罪恶感。施虐者为取信于人,必须迫使伴侣做出令人谴责的恶行,以便否定对方。 




“他 像 烈 日 般 爱 我,爱 得 那 么 妒 忌……”

阿 赫 玛 托 娃


他像烈日般爱我,爱得那么妒忌,

那么疑神疑鬼而又温存体贴,

为了不愿听到我的白鸟把旧事重提,

他竟残忍地把这鸟儿杀掉。


他在暮色中步进穿堂,若无其事地对我讲:

“你要爱我,欢笑着写你的诗歌!”

我把快乐的鸟儿埋了,免得它的幽魂萦绕,

坟茔就筑在圆井后的老杨树旁。


我答应他绝不哭泣,

然而我的心已像石头般坚硬,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走到哪里,

我仿佛听见那鸟儿甜美的声音不绝。

1914 年

戴骢 译




家 庭 中 的 精 神 虐 待


出现在家庭里的精神虐待会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一代接一代传下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病态的精神虐待,它往往让周围人不易察觉,并会带来日益严重的伤害。 


有时候,这种虐待躲在“教育的幌子”下。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谴责传统教育造成的伤害——其宗旨是破坏儿童的意志,以便将他们塑造为驯服、听话的人。儿童面对“成人压倒性的力量和权威,没有开口的余地,甚至被剥夺了知觉”,他们是无力抵抗的。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Rights of Child)认为,下列对待儿童的方式有损其心理健康:

-言语暴力

-虐待与贬损的行为方式

-拒绝给予爱与亲情

-不符合年龄的过度或不相称的要求 

-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家庭暴力绝对不会无害,施虐者会对其想要毁掉的孩子直接施暴,或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孩子受到不良后果的影响。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间接暴力


施暴者以间接精神暴力的方式想要摧毁的对象大多是配偶,最后却祸延子女。孩子被当作“那个人”的孩子而受到攻击。在这场与孩子无关的冲突中,他被召来当目击证人,连带承受所有加诸受虐者的恶意。而受虐者无法对施暴者正面抗议,就会把所有压抑的怒气发泄在子女身上。当父亲或母亲无止境地羞辱另一人,子女别无选择,只能自我隔离。他们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自我,或是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假使他们无法靠自己找到解决之道,内心就会带着部分伤痛,而这伤痛日后还会重现。 


虐待式的操控会引起儿童与成人严重的身心失调,所以不论有什么理由,这种行为都令人无法接受和原谅。当父母各说各话而且立场完全相反,做子女的怎能有正确的想法?倘若这种心理疑惑不能由其他成人以常识加以化解,儿童或少年就有可能自我戕害。有太多这类例子,是当事人小时候受过亲属各种形式的虐待——比如乱伦,从而在长大后出现厌食症、暴饮暴食或其他成瘾的行为。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羞辱的言词及暗示,会形成负面制约或洗脑的情况。受此虐待的儿童不会抱怨遭到不当对待,反而拼命想要获得拒斥他的父母的认可,但终归得不到。他会因此产生负面自我形象(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并认为是自己罪有应得。 


保护精神受虐儿童唯一的方法,就是带其脱离受虐的环境,否则其人格会被逐渐腐蚀,灵魂深处的核心会死去。孩提时代留下的恶因,在成年后会不断重现。 


就算不是所有的受虐儿童日后一定会成为虐儿的父母,恶性循环却已形成。每个人都可能把内在的暴力施加于别人身上。爱丽丝·米勒告诉我们,受掌控的孩童或成人,久而久之会忘记自己遭到的暴力:求知的意愿必须被抹去,但是受虐症候群会重复出现在他们身上,或是发泄到别人身上。 


父母并非只会向子女传递正面价值,如诚实与尊重他人;父母也可能以希望孩子足智多谋为借口,教导他们如何猜忌别人及玩弄法律,最狡猾者才能胜出。在崇尚胆大妄为的家庭,往往会出现以奸诈著称的家族“英雄”。他们不会为犯法感到羞耻,而认为犯法被抓到才可耻。 



 等 巴 士 的 人 们 

王 小 妮


早晨的太阳

照到了巴士站。

有的人被涂上光彩。

 

他们突然和颜悦色。

那是多么好的一群人呵。


降临在

等巴士的人群中。

毫不留情地

把他们一分为二。

我猜想

在好人背后黯然失色的就是坏人。

巴士很久很久不来。

灿烂的太阳不能久等。

好人和坏人

正一寸一寸地转换。

光芒临身的人正在糜烂变质。

刚刚委琐无光的地方

明媚起来了。

你的光这样游移不定

你这可怜的

站在中天的盲人。

你看见的善也是恶

恶也是善。


|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数次作为嘉宾出现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上,并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节选自《冷暴力》一书,文中诗歌为编者所加,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节选自《冷暴力》一书,文中诗歌为编者所加

点击  阅读原文 前往飞店购买


首发于飞地APP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飞地APP



# 飞地策划整理,转载请提前告知 #

投稿邮箱:yingchuan@enclavelit.com

策划:颖川    编辑:刘奕奕 | 南巫



历史文章检索点击下方

我们只做留得住的内容 | 飞地文章索引库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猎物,虐待,暴力,猎物,受虐,伴侣,儿童,责任,电影,阿姨,精神分析

点击上图,购买飞地丛刊第19辑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