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中,贡布里希提出了一个贯穿全书的著名思想“图式-矫正”思想。这是贡布里希艺术思想的核心。
《艺术与错觉》
对于这个流传已久的艺术理论思想,我认为可以作两个层面的解释。第一个层面的解释是深层次的,即:
(一)图式,是指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这个结构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关。毎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由他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这个图式是抽象的,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
蒋彝 《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年,水墨画
基于此,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释,正像本书的开篇中阿兰的素描所画的,面对同一个模特,不同的人却画出了不同的样式。这一现象从心理学上解释了风格的形成之谜。
无名氏:徳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1826年,石版画
(二)是由图式带来的即由人们的认知带来的结果:画家永远不可能忠实地模仿自然,因为他对自然的描绘与他对自然的认知有关,而他对自然的认知永远有限。
一个对人体结构、骨骼组织和解剖学知识茫茫然的人画的人体模特与对此深知熟稔的人画的人体模特完全不同。人类早期艺术的模仿方法跟儿童的画法一模一样,即使他们面对景致也是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只能看到那么多东西,欣赏那么多东西,因为他们所知不过如此。这些事实证明,画家只能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
康斯特布尔 《威文荷公》,1816年
儿童模仿的康斯特布尔的《威文荷公园》
(三)任何画家都摆脱不了图式的约束,就连康斯特布尔这样一位被认为画出了像照片一样真实的风景画的画家也承认他模仿过科曾斯的画,他说过:“我一直努力在真正的艺术和手法主义之间划一条界线,但是,连最伟大的画家们也从未与手法完全绝缘。”因此贡布里希认为画家无法凭空创造出一个忠实的图像,只要他在其他的画中学过哪怕仅仅是看见过,他就必定已经学会了这种诀窍。
科曾斯 《天空的图样》,1785年
康斯特布尔:素描,仿自科曾斯
(四)艺术创造在不断的“图式-矫正”中越来越逼近真实。艺术家为了呈现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图像,他总是会按照“制作-匹配”、“图式-矫正”的程序进行,这两个概念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就像堆雪人,一开始仅仅是堆出个大概的人像,后来经过进一步的修饰、雕琢、添加,逐步完善,使它越来越像某个人。所以贡布里希主张永远是先制作后匹配,先创造后指称,这一过程无一例外地釆用图式与矫正的节律进行。
凡·德·帕斯 图式化的牡鹿,1643年
第二个层面的解释是浅层次的,即,图式是指一种简单的、一般化了的简图,通过它可以获得正确的构图比例。正如F.C.艾尔所说:“训练有素的画家学会大量图式,依照这些图式他可以在纸上迅速地画出一只动物、一朵花或一所房屋的图式。这可用作再现他的记忆图像的支点,然后他逐渐矫正这个图式,直到符合他要表达的东西为止。”
现在图书市场上大量流行的怎样画树,怎样画手、画脚、画眼等绘画入门书籍,其应用原则都立足于指望“图式-矫正”这个公式所能发挥的作用,尽管它有些束缚人的灵感,但是却为人们所推崇,即使在中国那样着力于坚持对灵感的自发性需要的古代艺术中也发现了完全依赖习得的语汇的情况--《芥子园画谱》正是典型。
选自《芥子园画谱》,1679-1701年
尽管这种公式化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会出现偏差,但通过作画过程的不断矫正也会达到真实理想的状态。
第一种解释阐述了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第二种解释证明了其本身正是便捷有效的绘画技巧。贡布里希的图式理论虽然被证明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很多学者认为它不能解释现代艺术,但它在艺术史上的意义仍然不可估量。
文 | 马琳
编辑 | 庄燕琳 铄铄
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