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节课全面解读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3月25日 20:00 上线 千聊
搜索“东方摄影书屋”
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
罗伯特·弗兰克与他的《美国人》
文 _ 李鑫
★
1953年,沮丧低垂的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经过六年躁郁的流浪后回到纽约。弗兰克因为无法更广泛地发表摄影作品而低落,他写信给父母,“这是我最后一次回纽约,我将通过作品而获得成功。”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摄影,而是向古根海姆基金会(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申请奖金以创作一本揭露美国的摄影书。于是,他在申请书上写下自己的目标——拍下“一种根植于此,而传播至别处的文明。”为使自己的申请更具说服力,弗兰克列出了一份高度个人化的清单,其中包括他可能会拍下的事物:
“夜幕下的小镇,停车场,超市,高速公路,拥有三辆车的富人和一无所有的穷人,农民及其子女,一幢新房屋和一间破旧不堪的屋子,审美的趋势,远大的梦想,广告牌,闪烁的霓虹灯,领袖及其追随者的脸,加油站、邮局以及后院……”
得益于一份有威望的支持者名单,其中包括摄影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从摄影师变成策展人的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以及艺术总监阿列克谢·布罗多维奇(Alexey Brodovitch),弗兰克于1955年春荣获古根海姆奖,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欧洲摄影师。
夏季,在短暂游历底特律(Detroit)和萨凡纳(Savannah)后,弗兰克开始计划一场在9个月内跨越30多个州长达10000英里的发现之旅。1956年6月,当他再次回到纽约,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冲洗为这项计划所拍摄的767卷胶片,重新检查底片,洗出1000多张照片,按照“象征、汽车、城市、人、标志、墓地等”对照片分类,认真挑选,并编排顺序。
★
1958年,弗兰克的《美国人》(Les Américains)由罗贝尔·德尔皮尔(Robert Delpire)在法国首次刊印发行,次年由巴尼·罗塞与格罗夫出版社(Barney Rosset and Grove Press)在美国再版发行,其书名为《美国人》(The Americans),自此永久地改变了20世纪摄影的进程。
凭借其聪颖的洞察力与严谨的规划,弗兰克揭露了一个问题普遍存在却鲜有人承认的国家。他呈现了一个充斥着民族主义、疏远与隔离的文化,一个文明难以寻觅、暴力却屡见不鲜的国家。他描绘了一个受数之不尽但并无实际意义的消费品侵蚀的麻木的社会,他批判了一个被昏庸、冷漠、毫无怜悯之心的政客所控制的民族。
然而,弗兰克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类型——严酷、荒凉,一种由最孤独的旅行者所创造的“游牧和公路美学”。
★
请看《美国人》中的这张照片《美国,285号公路,新墨西哥州,1955—1956年》——一条延伸至远处水平线的公路照片。
一辆汽车从远处驶来,距离弗兰克仍有一段路程,可能给他一次选择回家的机会?这一荒凉的场景,又有另一种忧伤,一种属于黑夜的忧伤,一种凯鲁亚克(Kerouac)式寓意着一段新旅程的浪漫的忧伤,而对于弗兰克,这是一张全新的照片。(凯鲁亚克在《美国人》的导言中写下,“镜头下的夜路像箭一般射向荒凉的无垠远方,在被囚禁的月光之下,是平坦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国新墨西哥州。”)公路上黯淡的白光传递了运动、迁徙与速度的感觉。弗兰克的照片是关乎旅行的。苦难的现实之象征,在这里,却促成了艺术的可能性与无法预测的邂逅。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你会遇到谁。
当我们在翻阅《美国人》时,也很难知道,这条道路会通向哪里。这条路是弗兰克旅途中的照片,或至少是他的一部分。翻至《美国人》的最后一张照片,我们会看见——弗兰克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在车里,汽车停在得克萨斯州的卡车停靠站。
正如摄影评论家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在《镜与窗:1960年以来的美国摄影》(Mirrors and Windows: American Photography since 1960)所指出的变化,它“从服务于社会的纪实摄影转向更为个人化、更为私密性的摄影。”而弗兰克的《美国人》便将公众性与个人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其普遍的主题之中,融入自己强烈的个人感受——弥漫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之间的那种隐隐的疏离与悲观。
★
一个偶然的巧合:1955年春,当弗兰克开始环游美国时,爱德华·斯泰肯的《人类大家庭》(The Family of Man)展览即将开幕(其中,弗兰克有7张照片入选),展览图录几乎涵盖当时所有出名的摄影家,涉及主题也十分广泛,但它却以一种篡改既有政治立场、个人化的形式展开。凯鲁亚克为《美国人》撰写的前言也正是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人类大家庭》的嘲弄与戏谑。也正因为《美国人》如此激进、愤世嫉俗、苛刻,让它在刚出版之时,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美国人》中按照独立主题组合起来的照片如同用单幅照片写成的扬扬格诗,或者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表达、一种非决定性的瞬间。这样,人们对《美国人》的争论在情绪化时也能保持清醒——它逼迫读者必须运用他们的理性来理解这些照片——探索现象的本质。而这所有这些现象都在这里,人们只需要看着它就行。
这些现象内在地显示了它与“垮掉派”之间的亲姻关系。比如,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座右铭:“除了事实,别无其他。”正是这类措辞,触怒了那些看过《美国人》的人,“这不是我们的美国”,一位艺术史学家激愤地说。但凯鲁雅克却盛赞《美国人》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诗”!
★
《美国人》的分歧,主要是对内容的理解。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美国人》以及罗伯特·弗兰克?
于是,在千聊开设了这门《解读<美国人>》课程,
在10节课里,让你全面了解弗兰克!
可在 千聊 搜索“东方摄影书屋”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课程纲要
*共10节课,根据内容的不同,每节课约40—60分钟,
课后均有20分钟的互动时间
讲师:李鑫
(译者、图书编辑、影艺家编辑)
第一讲 导读
1.“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与麦卡锡主义政策
2.公路摄影的兴起
3.罗伯特·弗兰克:与“决定性瞬间”背道而驰的“意识流摄影师”
4.《美国人》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摄影书
5.为什么要如此重视《美国人》?
第二讲 罗伯特·弗兰克小传
1.纽约之前的弗兰克:他的四位摄影老师
(1)赫尔曼·塞格斯
(2)戈特哈德·舒
(3)米凯尔·沃尔根辛格
(4)雅各布·塔格
(5)影响弗兰克的五本画册
2.初抵纽约
(1)结识阿列克谢·布鲁多维奇,进入时尚摄影圈
(2)与路易斯·福勒志同道合
(3)主动结交艺术圈人士
3.厌倦圈子,离开纽约,环游秘鲁、巴黎与伦敦
4.重返纽约,坠入爱河,携妻儿游历美国
5.《美国人》之后的弗兰克
第三讲 罗伯特·弗兰克的环美之旅
1.为什么申请古根海姆基金?
2.名人加持,线路辅助
3.旅行中的故事
第四讲 句读《美国人》
分析83张照片
第五讲 罗伯特·弗兰克的编辑手法
1.《40张照片》(1946年)
2.《秘鲁》(1948年)
3.《玛丽的书》(1949年)
4.《黑色、白色与事物》(1952年)
5.《我掌上的皱纹》(1972年)
6.《花是……》(1987年)
第六讲 《美国人》的幕后
1.罗伯特·弗兰克与罗伯特·德尔皮尔:《美国人》的出版故事
2.不同版本《美国人》之间的比较
第七讲 罗伯特·弗兰克与斯泰肯、埃文斯
1.罗伯特·弗兰克与爱德华·斯坦肯:《美国人》其实是对《人类大家庭》的嘲弄
2.罗伯特·弗兰克与沃克·埃文斯:没有《美国影像》就没有《美国人》
第八讲 只学摄影,远远不够
1.存在主义对弗兰克的影响:加缪与萨特
2.抽象表现主义对弗兰克的影响:德库宁与波洛克
3.垮掉派文学对弗兰克的影响:金斯堡与凯鲁亚克
第九讲 “你反对的照片也同样重要”
罗伯特·弗兰克的裁切手法
第十讲 罗伯特·弗兰克之后的摄影
1.盖里·温诺格兰德
2.李·弗里德兰德
3.斯蒂芬·肖尔
4.埃里克·索斯
------
影艺家微刊是杂志《影艺家》的延伸
由成都影像艺术中心(CDPC)主办

▼▼▼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千聊平台购买课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