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综合整理
你相信人能“呼风唤雨”吗?
在四周无山的地方拔地而起的瀑布
封闭空间里的太阳
这些自然景观被艺术家埃利亚松玩弄在股掌之间
埃利亚松的作品总能给我们带来感官刺激和视觉享受以及无限的灵感和触动!
Your Rainbow Panorama, 2006-2011年
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摄影:Brigitte Lacombe)
像太阳一样充满光和热
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是近年来全球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语言能够超越国籍,引发社会各个阶层的讨论。在2016年“全球私人美术馆占有率最多的艺术家”榜单中,年仅49岁的埃利亚松以全球第8位的排名仅次于毕加索。
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摄影:周裕隆)
自1997以来,他广受好评的个展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柏林马丁葛罗比物斯博物馆、圣保罗美术馆和威尼斯双年展等等。2003年,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腾出了整个涡轮展厅,邀请当时只有36岁的埃利亚松在此举办个展。
2003年泰特美术馆“天气计划”(Weather Project)展览现场
五个月的展期,吸引了200万人次的到访,以前还只在艺术圈出名的埃利亚松变成了全社会的焦点。而借着这轮“太阳”,埃利亚松向全世界告白了他的艺术观:“说这件作品好与不好的人都有,可是人们进来后意识到,在我身边就有和我观点完全不同的人,我们却可以包容彼此。”
2003年泰特美术馆“天气计划”(Weather Project)展览现场
这轮太阳让埃利亚松一跃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另一轮太阳则是他到哪儿都带着的一个暖黄色、手掌大小、太阳形状的太阳能LED灯。这是他为非洲无供电家庭打造的一件艺术品,在阳光下照射五小时后,它可以提供五小时照明。这轮“小太阳”让非洲许多家庭获得了干净的能源,它是作为艺术品去改变世界的“小太阳”。
“小太阳”项目帮助许多第三世界家庭用上了干净的能源
不可或缺的光元素
除了太阳外,埃利亚松的许多作品都与光有着密切联系。在小时候的每个夏天,他都会在冰岛和自己的父亲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白天,父亲在渔船里做厨师,埃利亚松就趴在甲板上看画册。船舱外,冰岛变化莫测的自然景观变成了他艺术的底色:天气、降雨、河流、冰川、彩虹……都印在他的脑海里,即便以后搬出了北欧,这些也成了他信手拈来的素材。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你的彩虹全景》(Your Rainbow Panorama),装置,2006-2011年,展示于丹麦奥胡斯艺术博物馆(ARoS Aarhus Kunst Museum)。
埃利亚松的父亲常常有一些异想天开的实验,“有一次他在船舱上面悬挂了一只笔,船颠簸起来,笔就在纸上走出水波的痕迹”,一旁的埃利亚松看得痴迷,无形中学会了如何把感官的敏感转换成作品。他的艺术生涯一开始就没有守着画布和雕塑,而是在船舱里爬上爬下,做着光和影的实验,乐此不疲。
源于自然景观的艺术底色和对光影的热情,埃利亚松的作品里总是呈现出美妙的光元素。1993年,刚刚毕业的埃利亚松打造了名为《美》(Beauty)的装置,这件作品至今在他的履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黑色的房间里,细细的水雾从天花板飘下,屋顶的光源折射在水珠上,远处看仿佛飘下了薄薄一片彩虹,轻盈到不可思议。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美》,1993年
2006年,埃利亚松与工作室迎来了最复杂的一个项目,纽约政府邀请他为这座城市打造几件公共装置。埃利亚松在纽约漫步了很久,最终决定在城市中打造四个人造瀑布,借助水流触发市民对空间的感知。经历了艰难的资金链断裂和政府不再支持的困境之后,这个项目终于在2008年完成。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纽约瀑布》(New York Waterfalls),装置,2008年
当“瀑布”巨大的水流从布鲁克林大桥倾盆而下的时候,路边的纽约客们都停下脚步,围在瀑布旁,惊讶地看着他们“不太熟悉”的城市。埃利亚松坚信艺术可以改变世界,而这些让人们驻足观看和感受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改变。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你的星星》(Your Star),装置,斯德哥尔摩,2015年
穿梭于遥不可及的光世界
在这次红砖美术馆的展览中,埃利亚松艺术生涯中的各个重要关注点将通过美术馆各空间对特定的自然现象——光、雾、影、水,或者是对动态的、规律性以及几何性的探索来呈现。观众穿梭于不同的装置作品之间,从第一件特定场域作品《黄太阳》的强光中开始,渐渐走进幽暗的世界,最后在黑暗的空间内欣赏创作于2016年的《聚合彩虹》。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聚合彩虹》,2016年(摄影:Andres Sune Berg)
红砖美术馆陆续收藏了埃利亚松的三件作品,包括《盲亭》(The blind pavilion)《声音银河》(Your sound galaxy)《水钟摆》也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声音银河》由埃利亚松和已离世的老搭档Einar Thorsteinn共同创作。在主要装置作品的四周,同时展出用融化的冰川冰制作的水彩画以及有关日食的作品。《盲亭》是埃利亚松在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丹麦馆中首次展示的重要作品,这次也将在展厅外的庭院中呈现。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声音银河》,2012年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水钟摆》
埃利亚松经常鼓励观众在各个作品当中穿梭,通过身体对作品的感受,去感知那些无法描述的体验元素。对埃利亚松来说,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加上艺术品实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共同生成的,二者同样重要。观看并穿梭于艺术作品当中,观众参与协同创作的过程,对作品意义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盲亭》,2003年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未思之思图志》,2014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