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3:在探索中前行
十年浩劫之后,印社工作百废待兴。1979年,西泠印社建社七十五周年,这次庆祝大会强调了这样的观点:“西泠印社作为艺术团体,必须加强学术研究,繁荣艺术创作,并在人才培养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精神的确立,为西泠印社重新恢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此,西泠印社中断多年的活动又开始恢复正常。
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在建社7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泠印社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社务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在海内外的印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加强。
1980年,日本读卖新闻社社长小林与三次先生率领青山杉雨、村上三岛等人组成的“吴昌硕胸像赠呈访中团”专程来杭举行铜像捐赠仪式。
1981年,西泠印社吸收日本著名书法篆刻家梅舒适和小林斗庵为名誉社员。
1982年,西泠印社在杭州举办已故社员韩登安、阮性三遗作展,并且接待了青山杉雨先生率领的“日本谦慎书道会江浙学术考察团”的来访。
西泠印社出版社成立之后,短短几年间,编辑出版了《西泠印社藏印选》、《西泠印社铜印选》、《西泠印社胜迹留痕》、《张宗祥藏印集》等大批印谱法帖,为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的普及与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社员更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了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如方去疾对明清篆刻流派的研究、罗福颐对古玺印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很高的学术水准。可以说,伴随着“艺术的春天”的来临,西泠印社也进入了全面恢复进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83年11月,西泠印社建社80周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纪念大会。就在这次会议上,时任社长的沙孟海先生针对长期以来“金石”与“篆刻”概念混淆不清的情况,提出了印社要以印学为主、加强学术研究的观点,并明确了篆刻学独立的思想。这一观点的提出,对西泠印社乃至整个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此后,西泠印社社团事务走上了常规发展的轨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团运作机制。除建社逢五、逢十周年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外,每年定期邀集外地社员来杭研究印学、商讨社务、观赏藏品,组织社员开展篆刻书画创作和展览交流活动,并编辑出版金石书画出版物。
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稳定,使西泠印社社员的个人艺术创作也异常活跃,个展、联展层出不穷。印社还组织了几次全国性的篆刻作品评展,组织社员进行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的专题性篆刻创作活动。在学术研究方面,则有《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古肖形印臆释》、《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史》等一大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相继问世。社报《西泠艺报》也在这一时期创刊发行,对于及时了解社内外情况,增进社员间的友谊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社团组织建设上,社员队伍不断扩大,遍及全国各主要省市,并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同行被吸纳为社员,他们的入盟,为印社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印社的藏品也得到进一步充实。1987年,丁辅之后人捐献其生前用印72方,社员戚叔玉捐赠《十钟山房印举》原拓本8函182册。1989年,已故社员葛昌楹的夫人捐赠葛先生生前用印10方及《邓印存真》2册。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文革”后修葺一新的西泠印社孤山社址
1993年,赵朴初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孟海、赵朴初、刘江、李伏雨等社中前辈的提议和倡导下,在印社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印学博物馆从无到有,并在1999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这对弘扬传统艺术、传承与普及印文化、促进印社对外交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建社85周年纪念社员题名刻石,今天已成为社址中一处景观
进入21世纪之后,西泠印社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城市格局变迁的背景下,百年名社遭遇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惑——社长赵朴初先生过世造成掌门人缺位、社团登记受阻、印泥商标官司、出版社停业整顿、高级人才流失、主要经营场地杭州书画社拆迁、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孤山社址常年失修、产业经济效益严重亏损等,一时间,西泠印社的发展几乎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既有外界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也有来自于历史的、体制的制约,更有内部运作机制和管理的问题。一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公众关注面的转移,传统的艺术品经营项目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泠印社社团、行政机构、产业经营、文保单位、出版事业等多种性质的实体对外都称为“西泠印社”,管理模式滞后,无法按照各自规律运作,造成各种资源限于内耗,无法协调发展。
对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西泠印社的发展作为建文化大省、创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强调要通过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西泠印社,光大西泠印社品牌,促进西泠印社的全面发展。在1999年的《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金石书画作为三个重点发展的艺术门类加以扶持。为了进一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西泠印社社团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体制上的关系,促进西泠印社各项工作稳定、健康、协调发展,2002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调整西泠印社行政组织机构,并于同年10月13日至14日召开西泠印社六届五次理事会,从社团组织内部对这次政策上的机构改组进行调整,延续多年的西泠印社运作格局有了重大改变。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西泠印社撤消西泠印社办公室(原杭州市文化局下属单位)行政机构,组建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为市委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作为印社日常事务管理机构,承担西泠印社社团日常事务、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交流和教育活动以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社委会于2003年7月正式组建完成。鉴于第五任社长赵朴初先生已经逝世,选举启功为社长,增选陈振濂、王玉明两位副社长(2005年王玉明调离后,由魏皓奔接任)。同时,进一步强调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鼓励社员写出高品位的学术著作、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精品。此外,对西泠印社现有各经营部门和经营性资产进行整合,实行公司化改造,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并积极吸收其他国有及社会资金,使之逐步发展为股份制的现代文化企业。总之,在社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社团、事业、产业实现了良性互动,分类管理。
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和第六任社长启功亲密交谈
2003年,西泠印社被确定为省、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在新的世纪,传承印学文脉的百年名社悄然转身,以一种更加温雅从容的姿态,步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一次转身,后来被媒体称作“浴火凤凰般的涅槃重生”。
责任编辑:朱小雨、黄燕苹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