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性艺术家而言,19世纪是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传统看法认为女人温柔而情绪化,缺乏男人所具备的理性。除此之外一直存在着另一种思想,要为女性争取平等待遇。
在此期间,女性主义信仰的一次让步导致了一些自画像的诞生,展示了之前时代司空见惯的那种魅力与优雅。
霍斯顿·霍德波尔-莱斯科,《自画像》,1825年左右
1825年前后,功成名就的法国肖像兼风俗画家安托瓦尼特—塞西尔—霍顿斯·霍德波尔—莱斯科创作的一幅自画像开启了女性最早尝试男性肖像的努力之一。
对于这幅画,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画上是一位有头脑的中年女艺术家。细细斟酌过的手部位置,头部的倾斜,似张非张的放松的双唇呈现出一个泰然自若的艺术家形象。
她是要说话呢?还是要微笑呢?当时她41岁,对于自己及自己的职业胸有成竹。然而,男艺术家们偏爱用来展示职业体面的着装、艺术家贝雷帽、金链子对于女画家而言却是一种颇为罕见的选择。
在此阶段,女画家的名声,无论是社会上的名声还是职业上的名声,依旧依仗体面,体面和才华一样重要。与女性气质相关的观念和允许女性进入艺术世界造成了女性期望值增加与现实之间的严重冲突。
玛丽·巴西柯塞夫,《有绉襞和调色板的自画像》,1880年左右
对此现象的经典表现者还有玛丽·巴西柯塞夫。她的雄心壮志与女性气质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在一幅自画像里。
这幅画创作于她25岁死于肺结核之前的那几年。美化了的领口、轮廊分明的体态显得柔弱、虚荣且认真,她对艺术的郑重决心体现在了巨大的调色板和毫无笑容的目光里。
此时的女性艺术家们还未在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是在进步的时代,关于女性行为的传统态度依旧导致女性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泰蕾兹·施瓦策,《自画像》,1888年
直至19世纪末,画家们才在画架前才发掘了一种新的女性自画像的表现类型。她们手持画笔,身着罩衣,用执拗且专注的神情证明了自己对于艺术世界的郑重之心.
图中的荷兰画家泰蕾兹·施瓦策便是19世纪末改变西方艺术世界面貌的新型自信女艺术家的典型代表。
36岁那年,她应邀向乌菲齐收藏提交自画像。对待艺术的郑重态度,对自身才华而不是信心,对于动作间停顿的暗示,沉重的随身艺术装备,这幅自画像可以充当当时所有心怀大志的女艺术家的象征。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的变迁,
告诉着我们自画像
并非艺术家照镜子时眼中所见的简单反应,
而是画家语言的一部分。
画家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背后的创作思路与艺术故事
﹀
﹀
﹀
索福尼斯瓦·安古索拉,《钢琴前的自画像》(局部),1561年
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扮成绘画女神的自画像》,1630~1637年左右
乔凡娜·弗拉特里尼,《自画像》,1720年
安吉利卡·考芙蔓,《以绘画拥抱诗歌形象出现的自画像》,1782年
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自画像》,1782年之后
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和女儿珍妮·玛丽-路易斯在一起的自画像》,1785年
阿德莱德·拉比里-圭娅徳,《和两个学生在一起的自画像,玛丽·加布里埃皮·卡皮特小姐(1761~1818)与卡鲁兹·德·罗斯蒙德小姐(1788年去世)》,1785年。
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自画像》,1791年
萨宾·莱普修斯,《自画像》,1885年
女大公玛丽·克莉丝汀,《纺车前的自画像》,18世纪晚期
齐内达·塞莱布里阿库娃,《梳妆台前的自画像》,1909年
露易丝·哈恩,原名弗伦克尔,《自画像》(局部),1910年左右
加布里埃尔·明特尔,《画架前的自画像》,1911年左右
海琳·谢夫贝克,《自画像,黑色背景》(局部),1915年
弗利达·卡洛,《有猴子的自画像》,1943年
奥利维亚·慕斯,“自拍照博物馆”,2014年
﹀
﹀
﹀
书摘来源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
作者: [英] 弗朗西斯·波泽罗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译者: 韩子仲
出版年: 2018-6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精)》是“影响力艺术丛书”中的一本,内容详实,用五彩缤纷、令人见之难忘的作品展示了女性艺术家们那极富创造力、精彩又凄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作者弗朗西斯·波泽罗用扣人心弦的文字和饱含感情、令人沉醉的自画像插图讲述了16世纪至今的女性自画像发展历程。
﹀
﹀
﹀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波泽罗从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专门研究艺术社会史。她的著作包括《赤裸的裸体》《我们自己的世界:文艺复兴以来的女艺术家》《斜倚的裸体》等。
﹀
﹀
﹀
相关书籍推荐
影响力丛书系列
《圣维克多山的远眺》
副标题:保罗·塞尚的素描与水彩画
作者: [英]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8-6-1
塞尚新颖的手法始终在他的素描、水彩画中实践并呈现着。本书将通过这些作品来讲述塞尚作品风格的发展,探索他的艺术特征。塞尚在世时,他在速写本上创作了数百张素描;而在他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许多水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幅水彩作品都是极具个性且特别的。这些水彩画的大部分主题是风景和静物,创作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采用了较难的创作手法,在任何时期都称得上是佳作。
《纸上的舞者:埃德加·德加的素描与色粉画》
丛书: 影响力艺术丛书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7-8-1
装帧: 精装
绘画不仅代表着德加对艺术的信念,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德加的素描作品和色粉作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梳理,克里斯托弗·劳埃德描绘了德加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风潮下艺术风格及人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劳埃德对德加作品的介绍大体是根据创作时间的先后所进行的,范围相当广泛,题材涵盖了芭蕾舞者(几乎占到其作品的半数之多)、骑师、洗衣妇、女帽商、裸女和不太为人们所了解的风景画。书中的插图共计两百余幅,全面展现了德加作为艺术家非同一般的魅力。《纸上的舞者:埃德加·德加的素描与色粉画》包含238幅插图,其中212幅为彩图。
《艺术的对话》
丛书: 影响力艺术丛书
作者: [美] 菲利普·德·蒙特贝罗 / [英] 马丁·盖福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
装帧: 精装
《艺术的对话》记述了作者菲利普·德·蒙特贝罗和 马丁·盖福特 的艺术之旅。不论身处卢浮官、普拉多博物馆,抑或毛里茨皇家美术馆、皮蒂宫,他们在欣赏艺术时所表述的都出自真情实感,同时也有所表露了对艺术旅途中的一些不如意。尽管两个领域都有涉猎,《艺术的对话》既不是艺术史学著作,也不是艺术批评论。两位作者为完成写作,游历的足迹遍布两大洲的六个国家。即使如此,《艺术的对话》也不是普通的游记。他们通常选取一些非凡的艺术收藏,或者部分个人作品,从他们的所见入手展开讨论,由此产生的结论往往不同寻常,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是一部引领读者在画作和雕塑作品中游历,获得感悟的体验之作。两位作家,以他们的敏锐和才情,采撷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珍品,记述了欣赏这些珍品时的美好和意义。
《我心如葵》
副标题: 梵·高的画语人生
作者: 马丁·贝利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6-7
装帧: 精装
马丁·贝利著韩子仲编译的《我心如葵(梵·高的画语人生)/影响力艺术丛书》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描写了艺术家的一生,贝利是如此注意细节的描写,就像梵?高作品《阿尔勒的黄房子》所呈现的那样。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梵高死后那些《向日葵》的命运。包括在深蓝色背景下的《六朵向日葵》,可惜它在二战期间,被一场大火焚毁。如今很多人都会来借阅此书,他们喜欢《向日葵》,欣赏梵高,更钦佩这样一种对艺术无悔执着的精神。
《蓝围巾男人》
副标题: 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
作者: 马丁.盖福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7-2-1
装帧: 精装
《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修订版)》是“影响力艺术丛书”中的一本。通过书里记叙的日常交谈,读者可以从心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看到弗洛伊德这位当代的艺术大师工作方式的内在核心,从而理解肖像画的确是通过两个人——画家和画中人面对面的交流所创作出来的一件艺术品。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也在慢慢地建。
《自画像文化史》
作者: 【英】詹姆斯·霍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7-2-1
装帧: 精装
《自画像文化史》几乎涵盖了自画像所有的类型,包括漫画、讽刺画以及自创的或假想的自画像作品。当然也少不了经典的收藏品,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品。通过仔细推敲艺术家们的字句和想法,霍尔始终在探求他们是何时何故决定创作自画像的。呈现了一部丰富而生动的历史,是所有对这一很为经久不衰、充满人间情义的艺术形式感兴趣的人们不可或缺的读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以上书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