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海上四剑客
上海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源地,东西交汇的文化之都,常年吹拂着江南温湿的海洋季风。四位上海艺术家安静而独立是和最早开埠的海派文化有关,开放与包容的传统、叫真与矫情的严谨作风、大气谦和的气质涵养、尊重独立的人格品质,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明的艺术追求成为他们的共性。此次专题从策划到实施非常不易,四位均保持着上海艺术家鲜明的特点,非常严谨、谦逊,一开始就不约而同的婉言拒绝了采访报道,低调的上海做派令人尊敬。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才促成了此次专题报道。这里的剑客并非大仲马笔下的剑客,但他们在学术上互为知己,为人谦谦君子,胜似艺术界的犀利剑客。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艺术圈的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大。

何赛邦像一位拥有某些特异技能的通灵者,亦或是道骨仙风、逃逸于都市的隐士。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与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的态度令人敬佩。工作室位于上海宝山以南的别墅区内,顾名思义取名为山南虹庐。工作室宛如艺术家的作品,是空灵、纯白为基调的空间。白就是何赛邦本人的写照,生活简单平静,作品简化纯净。生活、自然与创作在这里诗意的缓慢发生。
G:国家美术
H:何赛邦
▲何赛邦《人物》68x5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0
G:绘画是一种天赋,就像其他的天赋一样,你是如何挖掘、展示和使用它的?
H: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绘画的天赋,也没有想过如何去挖掘、展示和使用这种天赋。但是,我很想知道,绘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自己到底能画出什么样的画。可以说,我对绘画的好奇与冲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两个绘画与心理的基本问题引起的。而绘画天赋这类问题,也许应该由那些能够确认自己拥有它的人来回答吧。
G:您收藏一些初学者的作品,将其视为珍宝。一旦发现一种特殊的功能归为己有,您是如何有意识的理解它、安顿它,将其融入体内,安置于内心。
H:我收集那些初学者的作品,主要是因为那种非专业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打动了我。在这些初学者的画里,可以看到绘画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一种“用图像说话”的能力,它并不是一种特殊功能。人长大以后,有些人保留了这种绘画的能力,而有些人则遗忘了,从此以为自己不会画画。为什么在我们周围几乎看不到纯粹的素人画家,这也许和我们对绘画的认识有关。
▲何赛邦《书法》408x68cm 纸本水墨 2018
G:绘画是致幻的游戏,在遵循秩序的同时又创造新的秩序。在点亮内心的绝大部分空间的同时,关闭了其它的小世界。
H:如果绘画是一种致幻游戏,那么遵循规则与创立规则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要遵循规则?为什么要创立规则?也许,只有明确了游戏的目的,游戏者才可以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保持相对的自由,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又能将游戏继续下去。
G:从经历的现实到创造的现实,绘画拥有其所有特征。
H:是的,绘画有时像一面镜子。它即照出了作者创造的变形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真实面目。而且在绘画这面镜子里,观者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请点开图片横屏观看
▲何赛邦《册页》30x21cmx5 纸本水墨 2008
G:是怎样的光芒穿透内心,赶走阴霾。在我看来你像小孩一样疯狂,彻底而毫无保留的创作。
H:我很向往自己能够像小孩子一样单纯而自由地画画。但是,这样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
G:在创作过程中,袒露自我与展示内心是令人无法抵挡的。
H:在绘画中,“袒露自我”与“展示内心”虽然无法抵挡,但是真正让人心动的却是“忘记自己”。
▲何赛邦《风景》68x105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5
G:打开一扇门,是否也关闭了另一扇门。
H:所有的门都被打开了,也许,人就不知道往哪儿走了。
▼请点开图片横屏观看
▲何赛邦《书法》(局部)1000x17cm 纸本水墨 2018
G:追求纯粹的绘画,打开所有禁锢是否又会带上新的枷锁。
H:是的,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绘画史的每一个流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局限。人好像总是被困在一个难以逃脱的笼子里。
G:陌生、神秘是冲动的原动力,费尽周折之后,心绪终将找到栖息之地。
H:写字、画画,一天的忙碌之后,有时可以换来内心的安宁。
▼请点开图片横屏观看
▲何赛邦《书法》24x28cm 纸本水墨 2018
G:然而一切终将毁灭,所有反抗都是徒劳。幻想与远方使人麻木,徒劳覆盖着随之而来的恐惧。
H:关于人的孤独与恐惧,我想起了几天前柴一茗发给我的一则美国素人艺术家达戈的故事,“1973年,在美国芝加哥一间昏暗狭小的公寓里,一个81岁的老人孤独地死了,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当房东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却震惊的发现,这位医院看门人的房间里堆满了300多幅美丽、神秘、诡异的水彩画,以及长达15145页的小说手稿——《不真实的国度》。画稿一经发现,人们立即意识到这个有着糟糕而孤独一生的老头,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天才。达戈一个卑微的生命,终身与穷苦、疾病、孤独为伴,60多年来坚持绘画与写作,却从来没有用过‘艺术’这个词,也没有和任何‘艺术家’打过交道,他在生前的一则日记里写到:‘1971年、1月、1日。过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圣诞节,我的一生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圣诞节,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新年,此刻……我很痛苦,但幸运的是内心没有怨恨,虽然我理应怨恨……’”达戈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个稚拙、沉重的惊奇。我们很难知晓达戈生前从自己的创作得到多少安慰,也不能肯定他死后的成名能给他苦难的灵魂以救赎。但可以相信的是达戈的艺术是一道光,照亮了无数创作者。”
这个故事,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人的孤独与恐惧。
▲何赛邦《书法》29x41cm 纸本水墨 2018
G:在您半圆形的工作室内,太阳从一边升起又从另一边落下,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在宁静的白色工作室内,以不顾一切的工作态度,放下这一页之后又急于展开另一段冒险,安静而疯狂的制造幻觉。
H: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让每一阶段的作品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尝试一些不确定的想法与画法,追求一点画面意外与陌生的效果。这些绘画中的冒险行为,只是为了使绘画这件事不至于因为重复而变得无聊。
G:假设停下画笔,你将要做什么?
H:现在还不知道。
G:传统旧法于中国,为何几次革命都想铲除?
H:旧法总要被新法替代,而新法又会变为旧法,最终被更新的法替代。这是革命,也是进化。
▲何赛邦《书法》17x28cm 纸本水墨 2018
G:古人的不可言说,如同盲人摸象,充满圈套,危机重重。
H:古人的“不可言说”,是不是古人“不想言说”?不言说,也许是为了让后人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更多的言说可能。
G:现当代艺术与传统旧法会互相作用又相互转换?
H:传统艺术会滋生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又会蜕变为传统艺术。艺术好像就是这样变来变去的。
▲何赛邦《风景》60x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G:文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书法与书写,临摹与仿制,暗礁与危险。
H:历史上的碑学与帖学,当代的美丑书之争,不是单纯的审美争论,其中不乏利益的争夺。当书法这种审美行为被功利捆绑住手脚的时候,写字这件事,就没有自由了,于是,整个书法界就充满了“暗礁”与“危险”。
G:您的房间里有一张从月球拍摄地球的照片,视角非常有意思。有些东西看起来与世界如此远又靠的如此近。
H:假如当代物理学能证明我们看到的宇宙都只是幻象,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许就只是一些幻觉。一张墙上的图片,可以使人产生幻觉,仿佛自己离世界很近。而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又可以使人产生另一种幻觉,仿佛自己离世界非常遥远。这种远近的幻觉,常常使人恍如生活在梦里。
▼请点开图片横屏观看
▲何赛邦《风景》213x66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6
▼请点开图片横屏观看
▲何赛邦《书法》53x8cm 纸本水墨 2018
G:能谈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H:杜尚将生活变成了艺术,塞尚将艺术变成了生活。《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句式又可以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变为“生活即是艺术,艺术即是生活”。由此可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G:最后,请你用一句话简洁地描述一下你的人生观或艺术主张。
H:生活和艺术有时就像一次危险的越狱。

丨
何赛邦
1959年生于上海
198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
1986年至今在华山美校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