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loading.gif)
{{sindex}}/{{bigImglist.length}}
1960年,陈钧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师从颜文樑、闵希文等教授,彼时上海是艺术大师云集之地,陈钧德有机会得到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前辈的“私授”、与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结成忘年交。1980年,“刘海粟、关良、颜文樑、陈钧德油画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
![诚轩18秋拍·现当代艺术丨游目骋怀:陈钧德《上海打浦桥》,陈钧德,打浦桥,诚轩,印象派,颜文樑,刘海粟,关良,油画,毕沙罗,上海戏剧学院](https://trueart-content.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190509/173716927_640.jpg#' )
陈钧德
陈钧德1980年代的写生作品中已体现成熟独特的艺术风格,此阶段的风景画,虽还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子,突出明快的色彩和单纯的形体,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表现笔法的“书写性”,技法自由,画面形象疏放,抒情性的风格形成了。
![诚轩18秋拍·现当代艺术丨游目骋怀:陈钧德《上海打浦桥》,陈钧德,打浦桥,诚轩,印象派,颜文樑,刘海粟,关良,油画,毕沙罗,上海戏剧学院](https://trueart-content.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190509/173717161_640.jpg#' )
Lot.656 陈钧德 《上海打浦桥》 2005年
布面油画 60.5 × 72.5cm.
2005年开始,陈钧德原有的表现手法开始与抽象主义融会贯通,实现了创作上的又一飞跃,《上海打浦桥》恰绘于这一年,远近的建筑皆用平涂手法描绘,刻意忽略刻画细节,突出色块间关系,是画家从具象抽离的开端。
![诚轩18秋拍·现当代艺术丨游目骋怀:陈钧德《上海打浦桥》,陈钧德,打浦桥,诚轩,印象派,颜文樑,刘海粟,关良,油画,毕沙罗,上海戏剧学院](https://trueart-content.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190509/173717558_640.jpg#' )
毕沙罗 《巴伐利亚广场》
《上海打浦桥》的色彩保留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风格,画面中央清新明丽的粉黄色开阔马路,与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的街道异曲同工,曲折蜿蜒的形态,又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清泉山中流”,画中“尺树、豆人”,与红绿灯、汽车和高楼等相互融合,既蕴含中国传统绘画的小景与点景人物特色,又颇具现代气息,陈钧德成功地用西画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意趣。
![诚轩18秋拍·现当代艺术丨游目骋怀:陈钧德《上海打浦桥》,陈钧德,打浦桥,诚轩,印象派,颜文樑,刘海粟,关良,油画,毕沙罗,上海戏剧学院](https://trueart-content.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190509/173717800_640.jpg#' )
Lot.656 局部
![诚轩18秋拍·现当代艺术丨游目骋怀:陈钧德《上海打浦桥》,陈钧德,打浦桥,诚轩,印象派,颜文樑,刘海粟,关良,油画,毕沙罗,上海戏剧学院](https://trueart-content.oss-cn-shanghai.aliyuncs.com/20190509/173718119_640.jpg#' )
上海打浦路实景
打浦桥见证了上海百年巨变,它原是肇嘉浜上一座木桥,首见于清代同治年间《上海县志》,192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1946年填没日晖港时拆除。陈钧德创作此画时的“打浦桥”,应指行政上的打浦桥街道。
{{flexible[0].text}}
![](/img/dianzan.png)
![](/img/fenxiang.png)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img/comment/c-icon01.png)
![](/img/comment/c-icon02.png)
![](/img/comment/c-icon03.png)
![](/img/comment/c-icon04.png)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