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漆的自由之境
文/ 郑三观
一团漆,一块布,不断塑型、上漆、打磨……在过去的一年里,沈克龙大部分时间耗在工作室里,他将他的大漆从墙面上摘下,塑造出大漆的另一种模样来。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块麻布,在跟漆交融的过程中,我们顺随漆的材质特性和理解,用一种方式让它的过程得以保留。这是一块布所呈现的时间的脸谱。”
“时间的脸谱”,我细细咀嚼这五个字。
它所涵盖的内容包含从制作到诞生的表情,包含在每时每刻你细细揣摩或者乍然相见的表情,亦包含大漆在当下所需要呈现的表情。
说起来玄之又玄,但沈克龙的作品总是让你不得不相信。
此刻它们在我眼前所呈现的气韵,阳光切割下明暗部的不同细节,握在手中的触感,细细观摩时在漆当中自由流动的色彩和制作过程中留下的褶皱,全然不同印象中传统器物的气息。
高山流水,层林尽染,君子的气,人生的大自在——漆艺,完全是可以打开的。
沈克龙新作:“折器”系列
这个“打开”,是脱离传统漆艺在漫长的岁月中将自己层层束缚的“范式”,以艺术的自由、审美的自由、大漆材质本身的自由,重塑漆艺的表达。
他把这样的作品叫作“自由之器”。
自由之器,造型、质地、气息的不确定性,审美、功能的不定义,既游离又附着,这是大漆最大的属性感。
沈克龙新作:“折器”系列
大漆在生活中不再仅仅是博古架上的一个符号和案桌上的一碗一盘,在艺术中亦不仅仅只是平面漆画,“温润如玉的漆,既显禅又载道。我们在不断感受他的内涵,并延伸出更多更新的可能。”
在这组作品中,沈克龙尤其喜欢“折器”系列,它是由花器亦或茶器构成,在塑型阶段随性折叠、揉捏,最后定型。
它所呈现的造型语言是现代的,而韵味和质地却是传统的,在大漆的包裹下它们却显露出东方文化的根性——老庄的自在。
沈克龙新作:“折器”系列
事实上,沈克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造物”,早在“花似千年”系列,他已经在场景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审美意趣指向。但“君子之器”、“折器“的出现,让他的审美对象与意境从平面化为立体,由虚像存于实境中。他的作品精神得到了延伸。
“无论是平面还是器物,都是对漆的认识与表达,对我来说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应该是综合的。”
沈克龙新作:“君子之器”系列
当2019年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沈克龙以自己的理解贡献给当代艺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大漆应该能唤醒东方造物的一个方法论,一种艺术语言,一种表达逻辑,一个属于中国但能被世界广泛接纳的文化新形态。
“大漆艺术不仅是过去式,也应该是现在时。”
这种表现,打破过去的认知,在大融和时代展示自由之态,它是“无用之器,无用之型,无用之态”,亦可以是有用之美。它告诉你:去寻找艺术的可能,去感悟生活的自在,没有什么能困住你,除了自己。
大漆,是有这个底气的。
原文转载自公众号:退藏
摄 影/ 程世达
编 辑/ 程 香
·
关于艺术家
沈克龙,1964年生于江苏南京,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壁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福州。
重要个展:“沈克龙:气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7)、“涉事·沉吟 - 沈克龙大漆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2)、“涉事·漆 - 沈克龙艺术展”(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2011)、“漆观 - 沈克龙大漆艺术展”(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北京,2010)。
重要群展:“智者造物 - 中国当代漆艺展”(奎尼利基金会博物馆,威尼斯,2018)、“隐蔽的物”(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大漆世界:时序 - 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16)、“枕流漱石 - 当代文人艺术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第55 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大型独立项目 - 文化·精神·生成”(全球艺术中心基金会,莫拉宫殿,威尼斯,2013)、“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10)、“升华 - 中国抽象艺术澳门邀请展”(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北京,2009)、“第三空间:重返现代 - 2009年中国抽象艺术展”(杭州西湖美术馆,杭州 /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北京,2009)、“造物与空间 - 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09)。
获奖:“漆画作品《花事千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银奖,2014”、“漆画作品《谁家院》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2010”、“油画《江南三月》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2006”、“德国莱法州职业艺术家联盟(BBK)奖学金并应邀赴德艺术交流,展出纸制作品《本源·心迹系列》,2005”、“漆画作品《浮华》获全国首届漆画展优秀奖,2002”。
正在展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新水墨作品展 1978 - 2018》
(亚洲艺术中心代理合作艺术家沈勤、姜吉安、杭春晖受邀参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