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编者按
本篇文章作者米拉丁·艾山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艺术专业与管理人才国际交流项目”派往悉尼歌剧院的交流人员,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米拉丁·艾山来自新疆艺术剧院,交流期间,他对剧院灯光设施及灯光部门演出运营管理进行了考察研究,这篇文章就将和大家分享悉尼歌剧院舞台灯光管理及运作方式。
歌剧院主要剧场灯光设施
悉尼歌剧院总共有6个演出厅,每个厅因其规模,构造,功能不同而各具特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灯光设备的种类和型号根据各剧场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音乐厅(Concert hall)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流行乐音乐会、甚至马戏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
音乐厅整个布局有点像室内体育场,舞台四面被观众席包围,观众席面积很大,舞台很小,没有纵深,空间开阔,尤其是顶棚很高。舞台上方有数十个独立吊点,可以随意搭配,吊起各种truss架,幕布,景片,音响,挡音板等设备。这样的敞开式舞台设计,无论是从声学方面还是从舞美、灯光的布置上对于演出都是一种挑战。此厅最初计划为歌剧厅,后因空间太宽阔,不适宜歌剧等舞台剧演出,而被改造为音乐厅。


音乐厅的灯光有一个特色值得一提,那就是镶嵌于整座剧场顶部的数百个LED灯。这些灯不仅可以调亮度,而且可以调颜色和色温,既可以作为场灯,又可以成为舞台灯具的一部分营造气氛。当他们同时变换色彩时,巨大的顶环熠熠生辉,活似王冠上的宝石。剧场面光和逆光都用ETC品牌成像灯,由于这里演出类型丰富,还配有很多LED蜂眼灯,电脑染色灯及图案等,电脑灯清一色都是丹麦马田公司的产品。控制设备有两套,一套是美国的ETC控制台,另一套是德国MA2。
歌剧厅(Joan Sutherland Theater)
歌剧厅现已更名Joan Sutherland theater,以纪念该著名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此厅较音乐厅稍小,拥有1547个座位,是个标准的镜框式舞台,主要用于歌剧、芭蕾和现代舞剧。
由于最早是作为音乐厅设计的,后来改造为歌剧厅,所以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舞台两边没有副台,纵深也非常小,只有21.85米,因此对舞台布景的迁换,侧光及流动灯光的安置,演员的上下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一个国际性的大剧场,这样的先天性缺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这个剧场里演出的剧目几乎都是量身定制的,舞台设计师面临巨大挑战,他必须非常了解剧场的尺寸和局限,从一开就考虑好换布景的迁换问题。
剧场两道面光的位置、投光角度都不理想。一道在二层观众席包厢台唇上,离舞台距离合适,但是高度不足,光容易充到舞台后区形成阴影,影响光区控制。二道面光在二层观众席后部,离舞台又太远,角度过高,只能照顾到台口区域。在乐池上方还有一道顶光可作为面光,位置、投光角度都非常好,但下方正好对着乐池弧形台框,无法使用升降梯,所以对光非常不方便。耳光位置还不错,但是在原有包厢基础上改造的,灯具外露,影响整体美观。由于歌剧厅上下场门都没有副台,因此也没有固定的侧光结构。灯光有608个硅路,灯具以Strand,ETC等英美前沿品牌成像灯、聚光灯为主。
戏剧厅(Drama house)、话剧厅(Play House)、演播厅(Studio)和乌松厅(Utzon Room)
戏剧厅是一个小型的镜框式舞台,主要以演出传统话剧为主。由于舞台不大,为了更好的控制光区,此厅的灯具以各种角度的成像灯为主,配以少量聚光灯。

演播厅是一个方形“黑匣子”,可以随意组织舞台及观众区域,观众座椅可以伸缩推移。该厅顶部和四周有演播厅专用灯杆,可自动调节位置及高度。灯具类型丰富,常规灯和电脑灯并用,是最灵活的一个厅。可以承接类似实验戏剧,小型独奏音乐会,杂技魔术等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

乌松厅其实就是一个小型展示厅,承办各种展示活动。


出色的演出管理:合理规划 细致高效
1、前期准备:勤于案头 赢在前期
案头方案
灯光部门员工按照不同剧目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一个组长(Lighting Supervisor)全权负责该演出所有具体工作。当一个演出项目确定后,演出方会把该剧的设计方案发给剧场方。灯光组长首先会详细研究演出方提供的设计图和设备清单,罗列出剧场可提供的设备和无法提供的设备,根据剧场的实际条件,对灯位及吊杆的位置给出合理建议,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演出方。演出方设计师会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修改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绘制详尽的最终版灯位图发送给剧场方。图里不但有灯位,吊杆,灯型这些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详细标明了每一个灯具的序号,光路号和色片号。拿到设计图后,灯光组长会制作一个配接表(Patch sheet)。把设计图里的所有灯具信息表格化、文字化。演出中的几百号灯具都会被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详细标明每个灯具的型号,序号,光路,灯位,色片号,最重要的是组长还提前确定了剧场硅号。明确了硅号,装台时就不用再为线路配接问题大伤脑筋,浪费时间,更便于查找线路故障,为装台节约了宝贵时间,简化了装台工作程序。

准备灯具设备
常规灯的准备比较简单,一般根据表格上的灯型、数量凑齐灯具,然后按照表格上的灯位,把灯具挂在不同的推车上,在推车上贴上一张表格,标明以上信息,这样一来,装台时任何人都可以一目了然的把灯推到相应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备灯的推车是歌剧院为灯光部门专门设计的,简易实用。其高度约2米,长约1.5米,宽60公分。分三层,上两层分别在两边焊有两个圆管,可以挂灯,最下一层则有护栏,可以直接放灯。即可储存、安放灯具,又可移动搬运,即省力,又节省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景片推车也值得借鉴。底部为长方形平板,在中部有一个高约1.5米的框架,框架两边焊有角度很小的斜杆,景片可以一层一层立在平板上,然后斜靠在斜杆支架上,支架底部有绳子,把景片落好后,把绳子绑到上方支架上,这样景片在运输途中就不容易滑落。

工作人员还会根据设计图在库区把流动灯提前组装好,然后在每个灯架上贴标签标明其位置。等装台时,直接把灯具推到表格上标明的相应位置。流动灯架也是自制的。这种灯架由带轮底座,钢管,灯臂三部分构成。在正方形钢制底座正中焊有一个垂直向上的20公分长的钢管,可根据演出要求将长短不同的钢管插入其中固定。然后在钢管上方固定横向灯臂。灯臂由两片钢板夹在一起组成,底部为弧形,灯具固定在灯臂前方的圆孔上。这种灯架看似非常粗糙,但非常灵活,实用且结实。


电脑灯的准备相对复杂,不但要在灯具上标明序号,还要标好地址码,然后再放回箱子内,在箱子上再次标记灯位及序号。有些电脑灯也可以事先挂好。因为悉尼歌剧院的所有吊杆都是方形的,不能直接挂灯,都用圆形的二极管挂在方管上,然后再挂灯。一般二极管都在2米左右,附有电源和信号接口。因此,有些演出会先把电脑灯在二极管上按顺序挂好,挂在推车上,装台时直接把二极管挂在方管上,进一步节约了装台时间。


2、装台、对光:合理分工 规范操作
装台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几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基本是错开的,为的是不相互影响。当灯光装台开始时,歌剧院方灯光部门的领导会把参加装台的所有双方员工召集在舞台上,一一介绍大家认识,尤其是剧院方的灯光组长和演出方的灯光总监,介绍演出和装台的大致情况,然后由剧院方的灯光组长具体指挥,开始装台。







3、灯光合成:标准清晰 有据可依
舞台合成时,观众席最佳位置会搭建一个临时工作台(Production table)。其尺寸和前后腿的坡度都是量身定做的,工作台下有一个镶嵌进去的线槽,里面预置了足够的电源插座和剧场数字信号接口,分别供灯光,音响和多媒体使用。


4、演出
每场演出前,灯光部门会提前两个小时到场检测灯具。这种检查不是一个灯一个灯开,而是操盘手早已设计好程序,只要一个按键,所有灯具都会此起彼伏的自动检测。尤其是电脑灯,编好的程序会逐个检测灯的亮度、颜色、焦距、图案及切片功能,最大限度保证演出期间灯具正常工作。烟机、雾机也会在程序里检查。还要重新为上下场门的流动灯对光。所有检查工作一般只需要半个小时。如果某个灯具出现故障,就会立即维修或调换。
在所有演出中,有一个职位令我印象深刻,这就是舞台监督(Stage Manager)。在每个剧场下场门都设有舞台监督的专用工作台,上面有很多块屏幕和按键。舞台监督不仅可以切换到舞台任意角落的画面,而且可以随意切换到灯光、音响、吊杆、舞台机械等控制台界面,可谓纵览大局。同时还可以语音切换到内通系统和剧场各部门广播。他是整个演出的总指挥,亲自编写一本厚厚的舞台流程册,上面详细罗列了舞美布景、灯光、音响、投影、特效等所有部门的流程,精确到每个变化所对应的乐谱和时间点。从演出前设备检测开始,直到演出结束场灯亮起,他会逐个指挥所有部门的每一个演出程序,用内通系统提示各部门人员,下一步该准备哪个部门的哪个CUE,执行哪个CUE。还会随时把音频切换到绿屋(员工休闲区)和化妆间提醒该上场的演员提前准备等。总之,任何部门不得在他下达指令前随意变换程序。例如,即便是一个没有参与过剧目的灯光操盘手,只要编程已经完成,他就可以根据舞台监督的提示和指挥,正确操作灯光变化程序,顺利完成演出灯光操作。因此,有些演出周期长的剧目,操盘手会定时轮换,而无需担心是否熟悉剧目。舞台监督责任之重大,工作之繁重,业务之精通,能力之强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人性化的员工管理模式:细致关怀 劳逸结合
悉尼歌剧院最大化的保障了工人的权益,无论是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还是休息制度,薪水等,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制度非常合理而人性化。
1、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首先,任何新来的员工都要参加安全培训,学习剧院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及剧院工作安全规则, 还要申请账号和邮箱,以便进入剧院内部工作网及时了解各方面讯息。而只有剧院正式职工账号才可以深入剧院网站,浏览打印一些有关演出的重要图表、文件等。
舞台技术办公室共有灯光、音响、装置三个部门。办公室外墙贴有员工工作日程(Roster),标明了每个员工一星期内的工作时间、地点及内容。这个日程不是随随便便制定的,而是由歌剧院的职工人事管理系统计算而出的。当员工的周工时超过了劳动法的规定,系统会显示红色警示标志,如接近劳动法规定的上限则显示橙色,如工作时长合理则出现绿色。出现红色,部门总监就会调整此人的工作任务;出现橙色,如此人愿意加班获得相应的加班费,则会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做相对调整;出现绿色,则无需更改。每人每天连续工作十小时以后,即可算加班。如果头天晚上加班,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每人还可以领取一张打的卡。通宵加班,还会有免费的夜宵。工作时必须身着黑色工作服,尤其必须穿高腰劳保鞋。他们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是在严格遵循劳动法的前提下制定的,完全保护员工的利益与人身安全。


2、劳逸结合
剧院员工休闲区俗称“绿屋”,有就餐区、休息区、图书角、上网室、医务室等,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场所,环境温馨舒适。每工作一个时段,员工就会在此休憩调整。这里位于剧院的中枢,可以随时通往剧院的每个角落。在休息区一共有7块电视屏幕,一块播放电视新闻,另外6块则24小时不间断播放剧院6个厅的舞台实时画面。除此之外,每个演出单位都可以直接向“绿屋”发送广播,由各厅舞台监督实时通知演出进度,进行催场。因此,演出时这里的人也络绎不绝。
设备维护:定期维护 保障安全
悉尼歌剧院有一套严格的设备维护与检测体系。每半年维护灯具一次,用气泵除尘,用酒精擦拭灯具镜头。灯具每年检测一次,电线,信号线每半年检测一次。检测灯具用一种特制的类似万用表的设备,连接一台条形码打印机,插入灯具电源,设备就会自动检测电路。如正常就会打印出标有检测时间的条形码,将其分别贴在灯体和灯线上,供下次检测时参考。条形码标签有不同颜色之分,以便区分不同剧场灯具。一些可供调剂的灯具,则用白色标签。




灯光和音响部门共享一个库房,大概只有300平方米,主要存放电脑灯、数据线、电源线和色纸、灯泡等。其中,专门有一个区域让给线缆,由钢管焊成很多柱形架子,这些架子每隔50公分左右伸出一个朝上的斜臂,线圈卷好后就一一挂在斜杆上,而且不同型号,不同长度的线都挂在不同的臂上,且标明了长度。这样一来,在使用时极容易查找,又不至于使线圈缠绕在一起。在剧场渡桥上,也有这样的支架,挂有很多集成电线,非常整齐、规范。


由于库房空间有限,剧场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可谓淋漓尽致。灯具都存放在办公区可供使用的公共空间内,如员工主通道两侧、走廊等。宽敞点的地方用灯具推车存放,窄一点的过道则贴着墙面焊有很多管子悬挂灯具。当然,由于所有剧场都常年连续演出,灯具永远是流动的,临时存放的。
经过三个月实习,我意识到在演出技术、设备等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在舞台艺术的设计、制作、呈现等方面不但不亚于发达国家,而且还做出了中国特色,中国味道,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现舞台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的工作理念与态度,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和技术水平,还是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悉尼歌剧院在演出灯光管理方面的严谨、规范、细致是他们成功的关键。这不但得益于理念,而且有制度保障。他们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这种对细节的周到考虑,对员工的保障,各种人性化的工具设备,正是我们今后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另外,在设计理念上,国外的设计师也有自己的原则。例如在国内,不管什么类型的演出,我们已经习惯大量使用布局雷同的电脑灯,很少用常规灯,甚至不用常规灯。国外却刚好相反,他们的设计构思完全是基于对创作的整体表现与需求上,选择灯具也完全是出于对特定效果的最佳呈现上。其实用常规灯具反而更费时,费力,还要大量使用色纸等耗材,一点也不经济实惠,但是常规灯特有的色温,光斑和光质,加上色纸丰富细腻的的色标编号,是电脑灯无法比拟的。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国内外灯光设计师在理念上的差别。


从悉尼歌剧院回到原单位后,我对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便利的工具、设备进行了总结,并对我们剧院的工作着手进行了一些改进。首先,直接引用了一些简单好用的经验。比如对临时工作台、灯具搬运推车,景片搬运车,电源、信号线挂杆等简易实用设备进行仿制。加强了对设备的检测和管理,开始用打码机打出标签,贴在灯具上,对设备分类管理,以便随时正常使用。申请更换了剧场的内通设施,保障演出时各部门联络通畅。其次,对国外的工作方式、方法也进行了学习。演出前,充分做好细致的案头方案,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装台时进行更合理的分工等。我会尽我所能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对舞台灯光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呈现剧目最好的状态和最佳的质量。
来源: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作者:米拉丁·艾山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