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18年4月25日,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忆所”正式开幕,展览围绕艺术家的创作核心“死亡”与“人类境况”展来讨论。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装置、影像、声音、影子剧场,引发参观者从视觉、听觉到心理的情感联系,对个体在日常和历史事件中不可预测的际遇进行追问。近十吨衣服、上百个婴儿和老人的面部照片以及回响着的成千上万人的心跳频率,都是承载个人生活经验和群体历史的一方“忆所”。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新闻发布会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新闻发布会现场

嘉宾由左及右:让-于贝尔·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作品通常带着自传色彩,童年回忆总是不自觉地投射在其创作中。他于1944年出生于二战末期的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改信基督教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被人揭发,常年藏身于家中的地下室,这一略显荒诞而悲凉的童年经历成为了他一生的印记。波尔坦斯基曾表示“战争和犹太人身份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也使得他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对死亡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类命运之偶然性这一话题的思考。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作为欧洲二战后重要艺术家,对欧洲乃至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2011年为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艺术家。在波尔坦斯基看来,每一个人的记忆虽微不足道却饱含真实独特的价值,他经常选取日常物件作为主要创作材料以试图建立一座人类档案馆。

了解更多,请点击此处:“他与死神对赌,创建心跳档案馆,本周他邀你一起刻录自己的心跳之声 ”

本次展览对艺术家本人来说带有“回顾”意味的展览,不仅将展出艺术家历年代表之作,还将展现艺术家为PSA高达165米的烟囱特别创作的新委任作品。其中特别项目《心之档案》邀请观众参与,刻录下自己的心跳之声。

《心》2018,展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烟囱内部,一枚灯泡与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声同频闪烁,被无限放

《心》2018,展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烟囱内部,一枚灯泡与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声同频闪烁,被无限放大的心跳,正式这处空间的灵魂象征,在空旷的空间内引起共振。

“我的作品多包含‘人’的元素——成百上千的瑞士人民和波兰婴孩、成吨的衣物。我始终认为,不论是一张人物相片、一件穿过的衣服,还是一次心跳、一具尸体,都代表着一种缺席”。

——波尔坦斯基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无人》,2010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无人》,2010

进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厅将被近十吨衣服占据,旧衣物堆砌成山峰矗立在展厅中央,与此同时,一座高达15米的起重机钩爪悬挂在衣物堆砌而成的山峰之上,重复抓起、抛下衣服的动作。作品《无人》(Personnes)最早在2010年巴黎大皇宫Monumenta展览上亮相,之后在纽约、米兰和日本曾进行在地性的“重演”。这些废旧衣服象征了“人类”的肉身,而这台起重机则寓言上帝之手以及不可预知的命运。在这里艺术家用近十吨旧衣服来指代人的缺席。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砰砰有力的心跳声,以及嘈杂单调的机械声在展厅中回响,倾入每个人的耳膜。散落在一楼侧厅的衣物遮蔽整个地面,特别设置的人行通道邀请观众穿梭其间,仿佛行走进对逝去者的回忆通道中。

策展人让-于贝尔·马尔丹 现场导览,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策展人让-于贝尔·马尔丹 现场导览

策展人让-于贝尔·马尔丹所说:“命运起重机倾倒的那些无人认领的衣服,实际上属于每一个人,时尚和色彩的差异在此变得微不足道。人类的痕迹是如此可笑地相似,没有谁能幸免于终会消亡的命运以及茫茫的未知性。”

《机遇-命运之轮》,2011,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机遇-命运之轮》,2011

《机遇-命运之轮》,2011,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机遇-命运之轮》,2011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机遇·命运之轮》,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现场,2011年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机遇-命运之轮》,2011

一条印有新生儿照片的纸带像胶卷一样在大型金属脚手架上快速循环滚动,装置最中间有置有一个黑色屏幕,当机器毫无预兆停止时,一张飘带中的照片会呈现其中。这是艺术家的大型装置作品《机遇-命运之轮》,用这种随机的停止来象征命运之轮中的“偶然与必然。

《人类》,2011,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人类》,2011

《人类》,2011,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人类》,2011

二大厅入口处展示的是由上百幅印有人像的纱幕组成的作品《人类》,飘荡的朦胧纱幕象征着人们对记忆的印象。与之对应的是二楼走廊内,悬吊着黑色衣物的走廊,每一件衣服象征着离世之人。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最后一秒》2014,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最后一秒》2014

波尔坦斯基同样将自己的生命带入作品之中,作品《最后一秒》由一排计数器组成,上面不停变化数字,记录了波尔坦斯基自出生至今所度过的秒数,作品将在他死亡之时停止。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2005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2005,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2005

作品对面墙上播放着几屏录像作品,这是作品《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作品缘起于他与一位收藏家的赌注,藏家收藏他八年的时光,三台摄像头被安置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日夜不断的记录这个空间中所发生的一切,影像被即时传送给位于澳大利亚的博物馆中直播,藏家按照约定每月付给他定额薪水。艺术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收藏家已经输了,因为几年间所支付的费用已远高于他的大型装置作品的价格。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二楼黑暗的展厅中的照明几乎全部来自于展品自带的灯光效果,若隐若现的光照中,唤起观者沉思,这也是波尔坦斯基随着艺术生涯推进愈发关注光影技巧的结果。

《影·天使》1985,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影·天使》1985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金色海洋》2017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金色海洋》2017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纪念碑”系列展览现场

作品《纪念碑》(Monument)中彩色小框以及黑白照片重现了众人在基督教堂内经常体验到的形式感。

“忆所”展览现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忆所”展览现场

波尔坦斯基曾将自己描述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他钟情于选择形式简洁而内含丰富情感的日常物件作为创作材料,并赋予其史诗般的普世价值。

《圣地·魁北克》,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圣地·魁北克》

《圣地·智利》2014,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圣地·智利》2014

《秘语》2017,由三部影像构成,艺术家尝试通过喇叭与鲸鱼沟通并期待它们回应。,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秘语》2017,由三部影像构成,艺术家尝试通过喇叭与鲸鱼沟通并期待它们回应。

从2005年开始,出于对自己即将走向死亡的恐惧,他开始将跳动的心跳声作为创作媒介。始于一次偶然的尝试,他录下自己的心跳声音。“每一个人的心跳声都是最为独特却又是最为虚弱的,随时与死亡一同终结”,受感于心跳声和个体生命之间强烈的象征性联结,他决定开始搜集不同人的心跳声。

心跳档案馆,日本丰岛,2010年,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心跳档案馆,日本丰岛,2010年

2005年以来,他在全球各地开展《心之档案》项目,并立下一个乌托邦式的目标——希望可以收集到全世界所有的心跳声。至今,波尔坦斯基已经采集了逾12万人的心跳声,保存在他创建于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多年后,不同地域、肤色、文化的人都会将这一遥远的文献库作为旅途的目的地,来此聆听亲人的心跳,这一行为本身也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C?ur,2018),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心》(C?ur,2018)

在实地考察后,波尔坦斯基选择在PSA的非常规展示空间——烟囱内呈现自己的心跳《心》(C?ur,2018),同时一枚电灯泡将在这一工业时代的巨大遗址中悬挂,并和通过声音无限放大的心跳声同频闪烁。

悲伤的极简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个展《忆所》开幕|如何保存人类记忆,影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装置,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并且在PSA二楼展厅内特别设置了一间心跳采集工作室采集、录入观众的心跳声并将之纳入《心之档案》(Le

并且在PSA二楼展厅内特别设置了一间心跳采集工作室采集、录入观众的心跳声并将之纳入《心之档案》(Les Archives du C?ur,2005-),观众可将自己的心跳声刻录保存,或赠与希望永久与之连接生命频率的亲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8日。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