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临时会议·写作 | “跨语境中的成为” 第一次讨论:学科与关键词(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跨语境中的成为” 第一次讨论:学科与关键词(下)

参与者:艺铭,恩可,张凌,点点,Kate,北屿

 

■  关键词的发展过程问题

 

恩可:我们一直在讨论看待当代艺术以及它可能的发展,它的话语参考系和跨学科状态。大家的兴趣点都不同,但共享的部分是对当代艺术现象的观察,然后这种观察是通过不同学科背景去看的。那有没有可能,每个人出一个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去看这个词汇的发展过程。比如说十个人出十个词;这十个人共同对这些词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一种探讨,通过这个十个词谈对当代艺术的见解,展现一种这一群人对所谓西方当代艺术的看法和大的景象。这十个词也是我们自己挑的,站在每个人的立场,能代表个人的看法,同时我们的出发点又是一样的,出发点是我们对这个项目共同的理解。

 

北屿:可能这十个词之间还是需要一些联系吧。比如,可能我说我的兴趣点是版画,另一人的兴趣点是绘画。

 

点点:我觉得五个关键词比较容易构建一个景象(construct a picture)。这也是我老师给我做项目时的建议。

 

恩可:有很多关键词在不同时代的运用下都有很多不同的意思。

 

点点: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写过?本书叫《关键词》是在做类似的事情,建?词汇表(glossary)。?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出了?系列书,以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命名,劳作(labour),毁灭(ruin),时间(time)等等。它做的是收集不同写作者对于同?个词的理解,也有历史性的轨迹(trajectory)呈现。

 

Kate:通过很多引用(quote),强调一种对当代艺术的概括性。

 

点点:但它同时也很开放(open),有一种开放提问(open questioning)的感觉。

 

临时会议·写作 | “跨语境中的成为” 第一次讨论:学科与关键词(下)

临时会议·写作 | “跨语境中的成为” 第一次讨论:学科与关键词(下)

图1,“白教堂:当代艺术的文献”(Whitechapel: Documents ofContemporary Art)系列丛书,书封照片和网站介绍


艺铭:这?系列书也是建?参考体系,不关?问题意识,也没有连接点的事。不过在开放提问上,有点像牛津通识系列书,这系列书的目的就是开放的,为大家提供探索新主题的灵感。

 

Kate:依我看,通常项?发起?都是写?个陈述(description)或写?句话,然后?家回应,可是我们的陈述还是不够具体。我最近在看?本书叫《机构如何思考》(how institutions think),很?的灰?的?本,他提问“机构如何思考”以及?段话,让?家回应。每个?对“institutions”、对“think”的解读都会是不?样的。这个提问就是?个锚,它同时也是开放的。

 

临时会议·写作 | “跨语境中的成为” 第一次讨论:学科与关键词(下)

图2,《机构如何思考:当代艺术与策展话语之间》书封照片


张凌:我觉得也有另?种可能。他是给?段话让每个?回应,是?种模式;如果说我们有?个新的模式:我们每个?有??的想法、有??的关键词,将所有关键词放在?起就会有?个?向,然后这个?向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锚。

 

Kate:有的词语之间有联系,有的没有。

 

张凌:但是词语之间不?定?要有联系,他们之间可以是?种?向。因为当?个相互认为都有想法的?聚在?起,?家就会(渐渐形成?种?向)。我们没有必要?要像前?那样做,我们可以从每个?(的想法出发)。每个?的关键词(?开始)可能是分散的,但它们也可以是(?语?划:?向转化式地被串连的)。它依然有?种语?(去?我组织)的,有?个?向的。所以项?最后可能需要写?个总结语。

 

恩可:或者我觉得不需要前言,就是最后靠编辑,抓一个线出来。

 

Kate:如果我们关键词差太远,这个线怎么抓?这条线才是最难做的。

 

恩可:这个线应该是经过大家探讨过的。一篇文章可以提炼几个关键词,大家探讨怎么提炼,或者是怎么样。我觉得至少要经过一两遍讨论。

 

恩可:我觉得有点扯的是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就交文章了,让人感觉是各写各的。如果是集体写作的话,大家至少要先见面了解对方、各自的兴趣点怎么样。

 

张凌:有点像现在的社交媒体,有时候加了一个人的微信,从他的朋友圈可以知道他早中晚饭吃了什么,可能我最好的朋友我却不知道这些,就好像在颠倒一个人交流去认识另一个人的模式,就好像我们这次写作。

 

 

■  集体创作的同一标准问题

 

艺铭:好。除此之外,我想问问大家对文章的标准的看法,是否每个人对文章的标准都不同?因为如果我们假设同一种标准来考察大家的文章,结果肯定是参差不齐。

 

张凌:所以需要修改(review)。

 

恩可:我觉得这个提问挺难的。

 

北屿:标准不同没有关系,不同的标准针对不同的读者和观众。因为参差不齐是必然的。

 

张凌:或者保留各自的写作标准,在文章前面写一些话。

 

北屿:可以请主编为文章加一些话,阐述文章和读者之间多维度的关系。比如我是个大一的学生,那么我最后写的文章可能不是说浅显,而是说读者群是和我目前情况有关的一群人,那么作为编辑不是点评好差,而是介绍这样一种写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为文章语境化(contextualise)。

 

艺铭: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表达在他的作品里,那我们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就会是形成某种标准的统一。但值得思考的是,有些人的优势可能在某一种特定写作标准下不能充分发挥。我们艺术生想听听你们学术学科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Kate:我觉得目前有些文章还是有点像读书笔记或笔记的堆砌,或直接就是一篇(给老师看的)毕业论文。所以我担心的就是读者是谁,谁来看这些文章。如果我自己做写作练习的话,首先会对我的目标读者做认同确认(identify),然后我再去写。如果我的写作传达不到目标读者,那我的写作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点点:我觉得学术写作标准也有不同,博士论文和出版写作的风格都不一样,是不同类型(genre)的写作。我前两天参加了一个研究型出版项目的培训课,请来一些学者来分享他们的学术出版物,其中有些人的出版比较偏向视觉散文(visual essay),感觉好像比较有意思、感染力强(engaging)一些。我读大家的文章会觉得比较干。

 

Kate:打?个?? e-flux 的?章,虽然它也是学术类,但是它们是那些只要受过良好教育的?都可以参与阅读的?些?章。可能不是所有?章都这样,40%是这样。所以它的?标读者会更宽泛?点。我觉得如果要写成那样的?章其实是需要很?的?平, 能讲学术内容、语?表达又能接地?(down to earth),又?常准确(precise)。这可能是我提出的?个挑战(challenge)。我记得你在写?标读者的时候提到“深?浅出”,所以是需要语?有?定感染?的。

 

北屿:我们的?标读者可能就是?个艺术学?,他今天刷公众号看到了这篇?章,花20 分钟看?眼,觉得不错转?下,这个就是很现实的我们需要的读者。另外,关于我现在的写作风格,很难以(既有的)写作标准来评定,?如我会写出来?个贾宝?,经常会有虚构的成分,以评定好差,?是需要另外?种层?的评定?法。

 

艺铭:是不是像“真知灼见”这样的词,可以横穿不同的?章体裁、以及各体裁的标准。不是在考验?个?是否可以写出某种达标的?章,?是在考验这个?是否可以有感染?地表达??的“真知灼见”。

 

Kate:如果要抠字眼的话,“真知灼见”是所有写作中最大的裁判(judge)。

 

点点:真知灼见代表着你要敏锐度(sharp),你要感染力强(engaging)……

 

Kate:然后你要批判(offense)别人,意味着你的研究要做的非常充足,你要确认你的观点是不是第一个提出的——“真知灼见”对我来说也有新(fresh)的意思。

 

点点:有?种真理(truth)的意思。

 

Kate:如果你重译(re-edit)别人说过的东西,算不算是一种“真知灼见”?甚至包括西方的惯性化(inertia)这件事也是这样的。

 

北屿:评定标准可能是作品和人相互结合的。比如我看了一个人的作品觉得不感兴趣,但今天认识了他的人觉得人还不错,我就会继续看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不必改变个人标准,它必要会吸引到同类。

 

点点:关于词库(lexicon)的问题。前段时间我去了?个地质?类学的?作坊,讨论词库和关键词的哲学(lexicon/keyword philosophy),关于Rose Bradotti 新出的后?类词汇表(posthuman glossary),这个词汇表??有本地性(locality)、新殖民(neo-colonial)之类的词,都是在后?类这个概念体系下的。所以我在想,我们可以根据想要达到的?标,建造?个词汇表,或者词库。

 

图3,《后人类词汇表》书封照片


Kate: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想要达成它,并在一定标准要求下,需要漫长的时间。

 

艺铭:这个建造词汇表的想法,和建造索引(index)、参考系(referencesystem)是相关的吗?

 

点点:在一个大的思想下,比如后人类(posthuman),它是在后结构主义的便利化(facilitation)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思潮,和新物质主义(neo-materialism)相关。它的中心思想之一是反人道主义(anti-humanism),反对这个启蒙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式的出发点。探讨怎么反抗它,然后又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后人道主义(post-humanism),包含“becoming”的想法在里面;比如去人类中心主义(de-humancentrism),这里面又有很多细分(subdivision),然后他们在词汇表里面讨论这些细分。

 

艺铭:感觉是一个建造结构的工程,只是这结构为什么而建?我们还不知道,因为我们(自身的话语)并没有基本术语(term)去形成一种思想的主义(ism)。

 

Kate:如果我们的项??前只作为?种写作实践(practice)的话,束?束脚可能也是?个很?的问题,害怕去表明(term),去定义(define),或去描述(describe), 也是个问题,这是为什么我们感到他们有?我援引性(self-referentiality),?我们没有。因为他们所有的词背后都有其多层次的历史含义,做到最后就是没有词可以?了(词语的饱和)。

 

点点:我觉得不仅是解释关键词的多层含义,还可以“扩展”(expand),因为?些中国的艺术没办法?西?的概念主义(conceptualism)去评述,因为语境根本就不?样。

 

北屿:所以可能解释不是重点,而是她说的扩展(expand)。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写作要走向小说,因为我不希望写一个很简单的展评就结束了。

 

恩可:其实“真知灼见”并?定?要以学术写作标准呈现,?如说讨论东?西?这个关键词,?学术写作可能永远都写不完,但可能在?学中,?如他说的?说的形式,就可以道出他所谓的“真知灼见”(点点:?些修辞……)。可能我们这个写作项?所要求的效果就是“启发式”(enlightening),并?想要去证明?些真理,因为真理这种东西也不是??说了算、也不是什么解药,?是说,我们想通过这个项?(共同)去表达?些东西。

 

张凌:而且表达就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准确……

 

恩可:我特别不满意一些国内的写作者用大量空洞的词表达。因为那些词可能一点意义都没有,用同一个词表达,但可能大家想的都不一样,对经典的翻译很多讲不通,但依然有大量的人重复地用它们。

 

艺铭:因为我们(现代汉语)的词汇没有他们那样的多层次的历史含义体系,(梦梅:和我们的经历也没有?个系统地关联……),也没有?够多的?去系统地梳理。这个词,它(的词义)没有历史认同(identity)。我在想,汉语的这种特点,看上去很散漫,?且这么长时间都是散的、?直受到批评,但这种“缺点”就??是处吗?

 

恩可:这个和中国国情和历史也是相关的,它的语?并不是(像英语语境)是?脉相承的,?是遭受到很多打断(rupture)的历史。很多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核?的“真知灼见”都不是通过论述留存下来,?是通过?说、散?留存下来,可能是他们的传承的唯?机会——不讲??话。

 

北屿:我们探讨到现在,所达成的?些共识,还是很符合我们时代特性的。今天我们来见?会,是相互认识?下,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两到三次加深了解、交流彼此的关键词。


引用来源:

图1,“白教堂:当代艺术的文献”(Whitechapel: 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系列丛书,由麻省理工出版社(MITPress)和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合作出版,始于2006年。书封照片和网站介绍均来自http://mitpress.mit.edu/books/series/whitechapel-documents-contemporary-art?page=0,于2018年5月。

图2,《机构如何思考:当代艺术与策展话语之间》(How Institutions Think

Between Contemporary Art and Curatorial Discourse, 由Paul O'Neill、Lucy Steeds和Mick Wilson编辑,麻省理工出版社(MIT Press)2017年11月出版。书封照片来自https://mitpress.mit.edu/books/how-institutions-think,于2018年5月。

图3,《后人类词汇表》(PosthumanGlossary),由Rosi Braidotti和Maria Hlavajova 编辑,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ress)2018年2月出版。书封照片来自https://www.bloomsbury.com/uk/posthuman-glossary-9781350030244/, 于2018年5月。


■  关于参与者


孙艺铭, “成为”项目发起人和组织者。现就读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将于2018年毕业。


黄恩可,“成为”项目参与观察员。视觉文化研究者,2017年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视觉人类学系。


辜雪婷(Kate Gu),现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就读当代艺术策展硕士,研究科技类艺术、机构和文化区发展,将于2018年毕业。


郭笑菲(点点),现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博士候选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生态学议题。


张凌,青年艺术家,现就读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将于2019年毕业。


北屿,青年艺术家,现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就读版画系硕士,将于2018年毕业。


往期“临时会议”回顾:临时会议·演讲 | 时代内部的抒情:“新月”展演讲与讨论系列(一)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